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探索一号”科考船马里亚纳海沟科考的历史意义

时间:2018-10-17编辑:梓岚

探索一号原名“海洋石油299”,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拟改造成为4500米载人潜水器母船及深海科考通用平台。其定位基于与深海潜水器目标海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项目,如海洋资源探测、地球化学研究、海洋生物采集等,并兼顾中科院未来发展相适应的科学项目。

探索一号科考船马里亚纳海沟深海科考

51d3860811ab262b561b278a1ecf3d9f.jpg

2016年6月22日至8月12日期间,中科院“探索一号”船在马里亚纳海沟海域开展了我国第一次综合性万米深渊科考活动。2016年8月12日,探索一号”科考船结束首航,在马里亚纳海沟海域执行84项科考任务后返回三亚,这也标志着我国海洋科技发展史上第一次万米级深渊科考的圆满成功。

在这次深渊科考中,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万米级自主遥控潜水器(ARV)“海斗号”、深渊着陆器“天涯号”与“海角号”、万米级原位试验系统“原位实验号”、9000米级深海海底地震仪、7000米级深海滑翔机等系列高技术装备,科考队在马里亚纳海沟海域,共执行84项科考任务,在不同深度断面上,取得大批珍贵的样品和数据。

该航次是我国在万米深海进行的第一次深潜科考尝试,所获得的深度序列完整的原位探测数据及水体、沉积物和大生物样本,填补了我国长期以来无法获得超大深度、特别是万米海底数据和样品的空白。

负责该船改造的中船澄西船舶(广州)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4500米载人潜水器项目是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工作的基础上,以实现国产化、降低运行成本为目标研制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人潜水器。项目的开展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深潜装备技术体系,满足我国的深海科学研究需求,强化我国在载人深潜科学应用和技术领域的优势。

a4f81ae2e48df0d3a67f4ebf35f28a7e.jpg

“探索一号”科考船第三次科考成果

历时54天,行程7292海里,16日,我国第三次万米深渊综合科考成功完成各项任务,从马里亚纳海沟海域返回三亚。本次科考充分验证了多个国产深海装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取得多项国内首次和国际首次的科考成果。

第三次万米深渊综合科考首席科学家包更生介绍,此次科考主要有两项任务:深海装备海试和科考作业。科考队在深海装备与技术、地球物理、海洋地质与地球化学、海洋生物及物理海洋等多个学科方向取得丰硕成果。

深海装备方面,两台海翼7000米级深海滑翔机连续作业46天,成为世界上唯一一款能长时间连续稳定工作的深渊级滑翔机;镁海水燃料电池开展了2次万米试验,成为国际上首次在万米深渊开展试验的新型金属海水燃料电池;“海角”全海深着陆器坐底26天,是目前国际上着陆器在深渊环境下单次作业时间最长的;全海深陶瓷耐压舱高清摄像系统7次下潜超过万米,最大工作水深10910米,是国际上将陶瓷材料作为摄像机耐压舱体的最大工作水深;全海深透明陶瓷视窗高清摄像系统3次下潜超过万米,最大工作水深10902米,该摄像系统的视窗材料首次采用透明陶瓷材料,其工作水深突破现有国际记录;全深海声学定位信标实现了国际上首次全海深着陆器水声定位的试验性应用。

6c1c37e59eac67ef4690b1e9e29bed51.jpg

10月16日,参加第三次万米深渊综合科考任务的队员向欢迎人群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刘邓 摄

此外,海斗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实现我国首次万米高清视频直播;首次实现了我国4500米级深度人工气爆震源海底地震波原位激发等。

科考成果方面,在国际上首次诱捕获得全程低温保存的7000米级3条狮子鱼样品和9000米级2只糠虾样品;国际上首次在7012米水深发现索深鼬鳚属鱼类,这是已知该属存活的最大深度;国际上首次在同一潜次实现全海深垂直分层水体微生物原位富集与固定取样,最大深度10890米。

国内首次获取10898米含上覆水未扰动的沉积岩芯;国内首次获取位于帕里西维拉海盆东部海山链和马里亚纳弧后张裂区的岩石样品,为揭示马里亚纳俯冲带南部构造演化与岩浆作用提供重要依据;在国内首次获取了马里亚纳海沟与雅浦海沟之间关键通道的断面水文数据和水体样品。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丁抗认为,本次科考表明中国能在深海深渊领域开展全方位的装备海试、科学考察工作,有能力引领世界深海深渊的技术发展和科学研究。

本次科考队共有成员59人,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等9家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