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杨贵妃的结局真的像《杨贵妃秘史》那样流亡日本了吗?

时间:2017-10-18编辑:历史狂流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杀死民愤极大的杨国忠,又逼唐玄宗杀死杨贵妃。玄宗无奈,便命高力士賜她自尽,最后她被勒死在驿馆佛堂前的梨树下,死时38岁。

传说运尸时,杨贵妃脚上的一只鞋子失落,被一老妇人拾去,过客要借玩,须付百钱,老妇人借此发了财。这是正史中关于杨贵妃的说法,但关于一代美人究竟是怎么死的,却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版本,而马嵬驿也可能并不是她的唯一死所。

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 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 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

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

杜牧《华淸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 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释》的“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 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杨贵妃之死也有其他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作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驿,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戚族,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无晖。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 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

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笔证稿》中做了考证。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

还有人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流落于民间。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做了考证。

他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盖另有所长。如果以“长恨”为篇名,写至马嵬已足够了,何必还要在后面假设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因此,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当时六军哗变,贵妃被劫,钗钿委地,诗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载的赐死之诏旨,当时决不会有。

陈鸿的《长恨歌传》所言“使人牵之而去”,是说杨贵妃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白居易《长恨歌》说唐玄宗回銮后要为杨贵妃改葬,结果是“马嵬坡下泥中土,不见玉颜空死处”,连尸骨都找不到,这就更证实贵妃未死于马嵬驿。

值得注意的是,陈鸿作《长恨歌传》时,唯恐后人不明,特为点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而“世所不闻”者,今传有《长恨歌》,这分明暗示杨贵妃并未死。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逃亡日本。日本民间和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当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侍女代死。

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行至现上海附近扬帆出海,飘至日本久谷町久津,并在日本终其天年。

杨贵妃其实就是唐玄宗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导致唐王朝衰败的替罪羔羊,其实唐王朝的衰败与“安史之乱”与杨贵妃无关。但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杨贵妃是非死不可的,六军将士憎恨杨国忠,杀死杨国忠后恐有后患,因而也把杨贵妃牵连进去了。

但是史书中记载着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高力士外传》是根据他的口述而编写的,杨贵妃缢杀之后,尸体由佛堂运至驿站,置于庭院。唐玄宗还召陈玄礼等将士进来验看。

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旧、新《唐书》与《通鉴》等史籍记载明确,唐人笔记杂史如《高力士外传》、《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等也是如此。

那杨贵妃死而复生的传说反映了人们对她的同情与怀念。为什么人们会如此怀念杨贵妃呢?没把她当做褒姒或者妲己一类的坏女人被世人痛骂,不仅是因为她拥有绝色之貌或是唐代女性美的代表者,而且还对其宽恕和怜悯才怀念她。全部的问题在于:杨贵妃事实上不是安史之乱的本源。

高力士曾言“贵妃诚无罪”,这话虽不无片面,但贵妃不是罪魁祸首,那是毫无疑问的。“安史之乱”后人们开始反思,总结“天宝之乱”的历史经验,终于认识了历史的真相,给贵妃之死以公正的评判。

杨贵妃之死,既有其自取其咎的一面,更有作为牺牲品的一面。 于是,人们幻想确实已死了的杨贵妃能重新复活,寄以无限的追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