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刘禅:并非“扶不起的阿斗”,在位41年也有过人之处

时间:2017-10-23编辑:历史狂流

在人事任免上,刘禅也表现出过人的一面。鉴于诸葛亮生前权力太重,刘禅废除了丞相制。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以管政务为主,兼管军事;费祎以管军事为主,兼管政务,军政及内政大权不再同一人一把抓。

这种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着刘禅决不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一人”,而自己则大权旁落的尴尬局面。 蒋琬死后,刘禅更进一步“自摄国事”任官封爵,要刘禅同意;人事任免,要刘禅同意;出兵征讨,要刘禅同意,几乎所有的大事,都要刘禅同意。

刘禅总统一切,直接掌管蜀汉政权达19年之久。这一系列举措,能是一位智商低的人想得出和做得到的吗?

《魏略》中还记载了这样的一件事:曹爽与司马懿争权被杀后,夏侯霸害怕受到株连而人蜀,刘禅亲自出迎。夏侯霸的父亲夏侯渊为老将黄忠所杀,刘禅安抚前来投降的夏侯霸时,说:“你父亲的遇害,非我先人所为。” 一语带过之后,套近乎说:“我的儿子还是你外甥哩!” 原来,刘禅之妻乃张飞女,而张飞之妻又为夏侯渊的从妹,所以刘禅才这么说。

之后,刘禅对夏侯霸“厚加爵宠”。刘禅对夏侯霸的这一套怀柔拉拢的手段,即使其父刘备在世,大概也不过如此,足见刘禅绝非平庸之辈。

作为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国君主,刘禅有自己的一套治国理念,绝对不是昏庸低能之辈。

历来各方专家对后主刘禅的评价一直囿于暗弱无能、贤愚不辨,其中最大的一个诟病就是不战而降、苟且偷安。

“乐不思蜀” 一个词语让刘禅彻底被定格为一个反面人物,被认定是个没皮没脸的窝嚢废,从而对其进行口诛笔伐。

话说曹魏兵围成都,刘禅心里很清楚,要是抵抗,士兵的伤亡一定会很大,而且很有可能招致曹魏屠城,让百姓遭殃。为了保全子民, 刘禅在深思熟虑后,决定开门投降。

刘禅投降后,北上到达洛阳,被封为安乐公。这样一来,刘禅多了一个卖国的骂名,却保全了百姓的生命财产,无论在当时老百姓来看,还是从当代历史学的角度来看, 都应该是一件好事。对于刘禅不战而降,实乃“全国为上之策”。

刘禅这样注重国人现实利益的政治家,与“打肿脸充胖子”的面子政治家所不能同日而语,他没有为一己私利而不断地鼓动老百姓为自己卖命。

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刘禅自家生命,而且蜀地百姓的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的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

某个西方的著名文学家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项艰难的工作。”在刘禅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

刘禅降魏后,司马昭在一次大宴蜀国君臣时,特意令人奏起了蜀地音乐,以观察刘禅的反应。

蜀国旧臣听后无不现出悲戚之容,只有刘禅一人不悲反笑,开心得不得了,活脱脱是一个缺心少肝、苟且偷安的皮相,司马昭当时就跟人说,一个人没有心肝怎么可以到这种地步!后来司马昭又去问刘禅,说你还想念蜀国吗?刘禅马上回答:“此间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从此诞生。说完这个话以后,刘禅带来的一个旧臣就跑去找他说:“不能这样说呀,这样说实在太没心肝了,下回司马昭再问你,你就说,先人的坟墓在蜀国,我没一天不想,然后把眼睛闭起来。”

果然,不久司马昭再次问刘禅,说想念蜀国吗?刘禅说:“啊呀,先人的坟墓都埋在那儿,我没有一天不想。”

司马昭说: “不对啊,这话我怎么听着不像你说的,像你某个大臣说的。”刘禅马上把眼睛一睁:“哎,对啊,就是他说的,就是他教我这么说的!”

乍一看,刘禅的确是一副没皮没脸的嘴脸,而且无耻到了无可救药的地 步。可细细一想,刘禅不如此回答又能如何?

司马昭若想杀刘禅,可谓易如反掌,身为阶下囚的刘禅,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想要保全自己的性命,就必须让司马昭觉得他懦弱无能、不足为虑,而“此间乐,不思蜀”正是刘禅所释放的一个烟幕弹, 给司马昭留下了 “禅无忧矣”的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

在当时的环境中这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堪称上上之策。在这个问题上,刘禅实在是一个能称得起大智若愚的智者。

在“成者王侯败者寇”的主导文化氛围里,人们不愿意接受失败的英雄,似乎只有干得轰轰烈烈的人才是英雄。刘禅投降后在洛阳的一段表演,为他博得了“全无心肝”的臭名,从此“扶不起的阿斗” 的帽子就牢牢地扣在了他的头上。

历史也好,现实也罢,你越是正着看,越看越是雾里看花,糊里糊涂;假若你颠倒过来,倒也能看出个一二来。

在魏蜀吴三个集团中,刘禅领导的蜀国一直处于弱势,然而41年来,刘禅能知人善任,国家稳固发展,重现实轻面子,使百姓免受战争涂炭,要是阿斗真的扶不起,又怎能做到这点?

综上所述,蜀汉皇帝刘禅有容人之量、头脑清楚、知人善任,而且,乐不思蜀并不等于没皮没脸,所以,刘禅并非烂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