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魏明帝曹叡:一代明主

时间:2017-06-02编辑:历史狂流

魏明帝曹叡,字元仲:是文帝曹丕的太子。明帝天资聪颖,从小就受到太祖曹操的宠爱,经常带在身边陪伴自己。公元227年到公元339年,明帝在位。这一时期是三国鼎立三方争战最为活跃的时期,魏蜀吴三国都处在最鼎盛的阶段,吴蜀交好,联手北伐,曹魏陷人了两线作战。魏明帝西守东攻,瓦解了吴蜀的进攻,消耗了吴蜀的国力,为三分一统奠定了基础,不失为一代明主。可惜明帝在位日浅,只有13年,由于英年早逝,没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母亲受谴,险失太子位

明帝母亲是文帝曹丕的甄皇后,中山国无极县(今属河北)人。汉灵帝光和五年(公元182年)生。初袁绍第二子袁熙娶甄后为妻。献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二月,曹操攻破冀州邺城,曹丕入袁氏后宫,见甄后长得非常漂亮,爱慕不已,曹操让曹丕娶她为妻。当时甄后23岁,长曹丕5岁,曹丕当年18岁。少府孔融看不惯曹操父子的行为,写信给曹操挖苦说周武王伐讨,把妲己赏赐给周公。”妲己是殷封王的夫人,武王伐纣,纣王自焚,妲己上吊自杀,周武王取了妲己的人头示众。史书是这样记载的,没听说周武王把妲己赏赐给周公。由于孔融是大学问家,曹操没有意识到孔融写信是讽刺他们父子,还认为孔融读书多,有什么根据。有一天,曹操认真地问孔融典故出在什么书上。孔融回答说:“我是用当今发生的事,来推测古代的事,想当然的杜撰。”曹操遭到这顿抢白,怀恨孔融。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曹操南下荆州,担心孔融扰乱后方,找借口把孔融杀了。

曹丕是一个风流人物,年少娶娇妻,志得意满,十分宠爱甄后。甄后是一个非常善良和孝顺的人。甄后在家作小姑时,她的二哥死了,二嫂带着一个孤儿守寡。甄后母亲待儿媳非常严厉。甄后劝母亲说:“二嫂孤单一人抚育孤儿,很不容易。希望母亲把儿媳妇当作亲生闺女一样。”母亲非常感动,就让甄后与二嫂做伴,俩人如同姐妹。甄后对丈夫曹丕的母亲卞皇后非常孝顺。卞皇后身体不适,藤后茶饭不思,悲伤流涕,卞皇后康复,甄后高兴请安,得到卞皇后的夸奖,说:“这真是一个好儿媳妇。”甄后对待曹丕的众夫人很有礼仪,得到宠爱的,甄后劝她们好好珍惜;受到冷落的,甄后鼓励她们示好曹丕。自己不妒忌,还时常替嫔妃们说好话。曹丕称帝,留住许昌,这时已是姬妾成群。汉献帝把两个女儿献给曹丕做妃子,得到宠爱。还有郭贵人、李贵人都受到宠爱。曹丕和他的父亲曹操一样,也是一个好色之徒,喜新厌旧。甄后留在邺城,两地悬隔,曹丕有了新欢,忘了旧人,没有按约期派人到邺城迎接甄后,甄后免不了有怨言。于是,打小报告的人添油加醋,说了许多甄后的坏话。加上郭贵人耳边吹风,曹丕大怒,在黄初二年(公元222年)六月,派人赐死藤后,立郭贵人为皇后。藤后死后,安葬在邺城。明帝即位后,追谥为文昭皇后。

后生明帝和东乡公主,S后死时,明帝已19岁。曹丕命曹叙认郭皇后为养母,曹叙很不高兴,不听父命。曹丕也动了怒,打算立徐姬生的曹礼为太子。可是明帝聪慧,太祖曹操属意的孙子,曹丕一时下不了决心,迟迟不立太子。

好汉不吃眼前亏。明帝见自己的地位不保,只好认了郭皇后为养母。郭皇后不生育,为了自己皇后的地位,也真心把明帝当作自己的亲生。明帝早晚问安,时间久了,也建立起了母子感情。曹丕还要考验,仍然迟迟不立太子。黄初七年五月,曹丕病重,临死前才正式册立明帝为太子,当月曹丕病逝,明帝即位。

三国对峙,各方战略

三国对峙,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魏明帝时期,蜀国有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吴国有孙权的三征合肥。三国对峙,各方战略,都为了本国的利益而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基本策略,演出了生动的活剧。吴蜀联手进攻,曹魏在两线作战中力争主动。魏明帝曹叙、蜀相诸葛亮、吴主孙权是这一时期的历史主角。

曹魏的防御战略。曹魏谋臣贾诩建言文帝曹丕,统一三分首要的条件是恢复经济,等待时机,基本国策是先文后武,建立相持战略的防御体系,以静制动,在相持中竞赛综合国力,竞赛经济恢复,拖垮吴蜀。防御战略的方针,就是在与吴蜀邻接的前沿地区,构筑纵深防线,点、线、面相结合,军力部署与经济恢复相结合。曹魏在防御中有进攻,基本方针是西守东攻,所以防御重点在东线。具体部署如下。

前沿重镇,进可攻,退可守,驻重兵防守,这是点的部署,有三大重镇,即南镇襄阳,西固祁山,东守合肥。祁山防蜀,襄阳、合肥两镇防吴。由于合肥直冲吴国心腹建业上流,又是重点中的重点,历来镇守为曹魏名将。

点、线、面的防御密切相连。曹魏把荆、扬、徐、豫四州划为一个联防的作战区,与吴国对抗。东西第一道防线,由西向东重镇为襄阳、江夏郡治安陆、西阳、合肥、居巢、广陵。襄阳南下攻吴江陵,安陆对吴夏口,合肥对吴皖城。西阳东西接应,居巢与合肥为犄角,直下吴国濡须口。夏口,即今湖北武汉,是吴江防之咽喉,濡须口在今安徽无为县南,是吴国江防之核心。曹魏第二道防线为南阳、豫州治所安城、扬州治所寿春。第二道防线与第一道防线构成三条南北纵深防线。由西向东,第一条为襄阳,向南阳、许昌纵深;第二条为江夏郡治安陆与豫州治所安城纵深;第三条为合肥与寿春纵深,徐州为后援。防区大,兵力厚,点线纵深,主次明确,名将守险,成为坚不可摧的防线。

吴国战略,构筑江防体系。鉴于曹魏之强,吴国战略也是立足于防御,伺机进攻。所以吴魏相持时期的双方攻战,多数战役都是在长江防线上进行拉锯战,少数几次的深人作战,也如同足球场上的反击战术一样,抓住机会向前突进,机会丧失又立即收缩回到自己半场固守。曹魏固守襄阳和合肥,吴国固守长江。

长江,古称江水,三国时两名并称,中国古代的南北对峙,就靠长江天堑作屏障。中国古代军事家,在长江巨.流上或攻或守,演出过不少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但成功地构建江防体系,取得最^成功的,无疑是孙权。三国鼎立,南北对峙半个多世纪,吴国的长江防御体系起了巨大的作用。

吴蜀通好后,吴国无西顾之忧,孙权称帝,从武昌移都建业,把防御重点放在下游。长江从鄱阳湖折而向北,然后又东向入海,于是在长江下游形成江东、江西的地界。建业在江东。淮南合肥在江西。曹魏占有淮南,以合肥为重镇,如同刺向孙吴腹心的一把尖刀。孙权要固有腹心,必须在江西建立一条护卫长江的江北防线。赤壁战后,孙权全力经营江北防线。夺回荆州后,向西延伸到夷陵,形成整体长江防线。

孙吴的长江防线,西起三峡,东到长江口,东西绵延2000余里,有战船数千艘,水、陆兵近20万。上游荆州督从三峡到夏口一段常备兵七八万,夏口以东,建业以西的中游地段,以江北防线为前沿护固长江,常备兵10万以上。建业以东,以京口为重镇。

吴国的江防体系是积极的防御,战略上以长江为依托,对曹魏的进攻取守势,立足于固防;战术上主动出击,顽强地在江北建立前沿阵地,伺机进攻。布防上,也是点、线、面密切配合,形成进可攻,退可守的坚固防线。

点,是指沿江的军事重镇。由西向东,在两千余里的长江两岸,大的军事重镇有十九座。江北七座,是建平(今四川巫山县)、夷陵(湖北宜昌)、江陵(湖北江陵)、蕲春(在今湖北蕲春西南长江北岸)、皖口(今安徽安庆)、皖城(今安徽潜山)、濡须口(今安徽无为东南)。江南十二座,是夷道(今湖北宜都)、乐乡(湖北松枝东北)、公安(湖北公安西北)、巴丘(今湖南岳阳)、陆口(湖北蒲圻)、夏口(湖北武汉)、武昌(湖北鄂县)、柴桑(今江西九江)、芜湖、牛诸(今安徽当涂北)、建业(江苏南京)、京口(江苏镇江)。沿江重镇三分之二在江南,这是自然的情势。最主要的重镇,江北为江陵,护长江中游,濡须口,护长江下游;江南为夏口、建业、京口。重兵设防的是江陵和濡须口,这也是曹魏南下进攻的两大目标,反之’是孙权北进的江北前沿基地。

皖口西北的皖城,既是孙权江北防线的陆上重镇,也是吴国北伐曹魏的前沿基地,庐江郡治所设此。皖城,西有蕲春,东有濡须,三点一线,是吴国防御曹魏淮南之敌的江北防线,与江南的武昌、柴桑、鄱阳、芜湖形成纵深。江防体系的纵深,江北基地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西起江陵,东到濡须,孙吴在江北推进,数十里乃至几百里,沿江形成一道护江的陆上军事带,这一纵深,有力地增强了江防系统的稳定性。曹魏南下,吴方首先在江北地面接战,容易洞察对方意图,便于江上运动。有利则进,无利则退。也就是说,吴国的江防体系,江北陆战为第一线,江上水军为第二线。江南腹地,只是后勤支援3—旦长江被突破,江南就无法战守了。

为了协调千里防线,把诸多的点连接起来成为整体防线,孙权在重点设防的基础上,分段联防。负责某一段的将领,有权节制段内各点守备将士,或协调支援,或集中御敌。大体上,夷陵督,负责三峡段,为江陵督左翼。江陵督负责夷陵以东至蒲圻。蒲圻督负责蒲圻至武昌。濡须督负责江北防线。芜湖督负责建业以西至皖口。丹阳督负责建业以东至海口。如公元216年,贺齐拜安东将军,出镇江上,督扶州(建业西)以上至皖。公元219年,吕范拜建威将军,领丹阳太守,治建业,督扶州以下至海。这种分段防务,随着时间与战局变化,不断调整。如陆逊死后,诸葛恪代陆逊督荆州,孙权分武昌为两部,以吕岱督右部,自武昌上至蒲圻。

孙权建立的江防体系,挡住了曹魏南下江南,锁住了魏文帝的临江脚步,有力地维护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使孙吴政权屹立江南,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蜀国战略,蚕食雍凉。诸葛亮出师的汉中基地是一个地形险要的盆地。这里物产丰富,交通四达,进可“蚕食雍、凉,广拓境土”,退可“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是蜀汉的北大门。汉中在关中正南,中间横着一道秦岭。从汉中北出秦岭,兵下秦川可夺取关中,这是汉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的出兵方向。从汉中西出经武兴(陕西略阳),向西北迂回祁山可断陇右。从汉中东出可直向宛、洛,或循汉水南下攻襄阳,或迂回武关取长安。但从汉中东出,被广袤的豫鄂山地所阻,道路险远,必须占领西城(陕西安康)、上庸(湖北竹山)、房陵(湖北房县)等汉水中上游的名城重镇作为前进的基地。蜀国丢失了荆州,又丧失了上庸,东出汉中的通道被阻塞,北伐取胜也就没有了可能。

从汉中北人关中,跨越秦岭,主要有三条谷道,由西向东为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东道子午道最险远,有660里的高山险谷。这条通道,南段叫午谷,北段叫子谷。子谷谷口在长安之南。所以子午道虽然险远,但可出其不意,直插长安。中道傥胳道最近,谷长420里。蜀军出中道,可陈兵武功,对长安的威胁也很大。西道褒斜道较为宽坦,有470里的山谷。南段叫褒谷,谷起褒城,在汉中郡治南郑北面。北段叫斜谷,谷口在陕西眉县西南30里。褒斜道中段有一条西出折而向北的支道叫箕谷,往北经散关即达陈仓。蜀军出褒斜道,前据雍眉,可屏断陇右。从总的地理形胜来看,关中有800里秦川,陈仓在川原之西,长安在川原之东,东西距离500余里,回旋余地大;而汉中只是一个狭小的盆地,三条通道如车辐之聚于车毂。因此,由北向南攻,可诸道并出,居高临下会聚汉中,任何一条通道都无被截断之虞。曹魏的几次攻蜀都是诸道并进。反之.由汉中北伐,三条通道呈辐射状,诸道并进,出谷后因分散在秦川东西川原上不易集中,而且诸葛亮北伐的东道全线在魏境。因此,诸葛亮北出秦岭只能走中道或西道。公元228年正月,诸葛亮在汉中誓师,发动了第一次北伐。出征前,诸葛亮召开军事会议,讨论进兵策略。当时的汉中督、先锋大将魏延建议,自己领兵万人由子午谷直抵长安;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趋长安会师。这样可一举平定长安以西。魏延的根据是,曹魏长安守将夏侯琳是魏明帝之婿,胆怯而无谋。他率精兵五千,负粮兵五千,循子午谷十日可达长安,突然进攻,夏侯楙必然弃城而逃。曹魏发兵来争要20天时间,诸葛亮大军也可赶到。但诸葛亮认为这样做有危险,决定稳扎稳打出陇右,先取凉州,次取关中。于是诸葛亮声东击西,扬言由斜谷取眉,而实际西出祁山,想一举夺取陇右。诸葛亮只派赵云、邓芝率领少量人马据守褒斜道中段的岔口箕谷,作为掩护大军的侧翼。此役由于马谡失街亭,蜀军败还。

诸葛亮不用魏延之策,表明蜀国战略,以弱抗强,不敢深人,而是蚕食雍凉,在边地打消耗战。蜀国丧失了仅有的一次出奇制胜的机会,此后的北伐也都劳而无功,蜀国疲困,加速了灭亡。

三方战略的得失。三国对峙,吴蜀夹攻曹魏。吴军争淮南,兵指合肥,蜀军蚕食雍凉,兵指祁山,东西悬隔数千里,起不到急迫的呼应作用。吴国控制荆州,不北出襄阳,蜀兵不直入关中,两国不靠拢作战,名为联盟,貌合神离,自私打算,战略失策,形成弱国与强国打消耗,蜀国最弱,疲困最甚。

曹魏的防御战略,始于文帝,收效于明帝。曹魏在沿边以逸待劳,消耗吴蜀。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曹魏在相持时期的几次南征,都旨在显示武力,试探进攻,或见好就收,或知难而退。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怒孙权不人质子,发动三路大军征吴。公元224年、225年,曹丕又两次南征,幸广陵实际是巡视江淮防线,耀武长江而已。公元230年,魏大司马曹真建言征蜀,九月,四路并出,众30万。司马懿沿汉水向西城,张郃出子午谷,曹真出斜谷,郭淮出建威,时逢大雨绵延30余日不止,魏明帝下诏退军。实际这也只是一次扬威的行动。

曹魏的防御战略,不是消极应战,而是积极备战。曹魏在广大防区之内大开屯田,广储资粮,训练士马。江淮防区第一线淮南置有重兵,因此在淮河两岸推广军屯。江淮防区第二线,以许昌、汝南一带为重点,推广民屯。在与蜀国邻接的关中槐里、陈仓,以及凉州的上邦等地,也广置屯田。曹魏的军事防御区,农业、水利都有较快的恢复。随着时间的推移,曹魏优势日益明显。到三国后期,曹魏常备兵员有50万,吴蜀两国合并军力仅及曹魏之半。北方统一南方的形势不可逆转。

吴魏争淮南

三国对峙,主战场在东线,即魏吴对峙是三国鼎立的主线。而魏吴对峙的主战场在淮南。淮南争夺,大战役都是围绕合肥而展开。孙权赤壁战后在江淮抗曹,六次攻合肥不下,前三次是孙权与曹操的对抗,后三次是孙权在对峙时期的北进,尽管孙权拼尽全力,合肥仍牢牢地掌握在曹魏手中。孙权死后,诸葛恪辅政,倾全国之力发动淮南大战,仍不能得手。由此可见合肥在魏吴对峙中的战略地位。

这里只评说魏明帝时期孙权在公元230年、233年、234年的三围合肥。明帝时,曹魏的合肥守将是满宠。满宠是曹操在战阵中提拔的一位战将,他是继张辽之后扬威淮南的又一名将,孙吴将士闻之丧胆。

满宠(公元174~242年),字伯宁,山阳郡昌邑县(今山东金乡县西北)人。18岁时,任高平县代理县长。高平县豪强张苞任郡督邮,贪污受贿,枉法乱政,满宠拍案而起,收审张苞,当天将其斩首,然后辞官离任。满宠在青年时就干出了这等大事,表现了他的非凡才能。

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满宠任征东将军,镇守合肥。满宠巡视合肥旧城,见南临江湖,北远寿春,利于吴军进攻,不利魏军解围。公元230年,他在合肥旧城西30里的险要地势上另筑新城。护军将军蒋济不同意,认为这是魏军无敌自退,示人以弱。满宠认为示敌以弱,使敌骄堕,符合孙子兵法,并请示魏明帝,获得批准。同年孙权来攻新城,不克而还。公元233年,孙权派将军全琮征六安牵制魏军,并屏断豫州之敌东援,自率大军再攻合肥新城。这时新城已坚固,又离水较远,孙权逗留20多天不敢下船。满宠料定孙权要撤军,在撤退前将“上岸耀兵、以示有余”,暗中伏步骑6_袭击吴军。孙权果然上岸,遭满宠伏兵突袭,伤亡数百退走。

公元234年,吴蜀联合大举攻魏,诸葛亮由斜谷北进关中,孙权在东边北上,东西相应。吴兵三路北进。西路陆逊、诸葛瑾向襄阳;东路孙韶、张承向广陵、淮阳;孙权自率中路军为主力,三围合肥新城。满宠招募壮士数十人,以松树枝为火把,灌上麻油,乘夜顺风点火烧了孙权的攻城器械,又射杀了孙权的侄儿孙泰。这时魏明帝曹歆亲征,未至寿春,孙权退走。

公元235年八月,麦熟收割,满宠料定孙权江北军屯点的士兵出营割麦,可以乘虚偷袭。满宠派长史率领三军,摧破吴军江北屯田据点,焚烧麦场,得胜而还,魏明帝下诏嘉奖。公元238年,满宠年老,征还朝廷为太尉。5年后,公元242年,满宠病卒,谥曰景侯。

魏明帝果决应变,西守东攻

明帝果决应变。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蜀丞相诸葛亮率军大举北伐,关中震响,魏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明帝果决地做出了有力的反应。他派大将曹真为关右各军总指挥,迅速集中优势兵力人关。左将军张郃率领骑兵为先锋快速推进。张郃在街亭打败蜀将先锋马谡,诸葛亮全军败退,南安三郡全部收复。明帝随军人关,坐镇长安,魏军士气大增。

魏明帝快速果决的应变,大出诸葛亮的意外。曹魏孟达反叛,诸葛亮救援孟达落在了司马懿的后头,失去了一支策应自己的友军。诸葛亮过于谨慎,见事迟疑,这是一个例证。魏明帝决策人关中,当时他只有25岁。

青龙二年(公元234年),吴蜀大举联合攻魏,诸葛亮进兵关中,孙权亲统大军三路北伐。曹魏合肥守将满宠上书,要求从合肥撤退到寿春,以避吴军锋芒。明帝致信满宠,要坚守合肥,他将亲征孙权,只怕大军未到,孙权就会撤走。魏明帝命司马懿抵御诸葛亮,派特使辛毗监军,严令司马懿坚壁不战,只是牵制蜀军。明帝还特地颁下诏书说:“只须依据坚固的壁垒进行防守以挫折敌军锐气,使对方既前进不了,又无法和我军决战,等敌军停宿久了,耗尽军粮,只能撤走。趁其撤退,发动追击,以逸待劳,这是大获全胜的策略。”

对于东线却不是这样。明帝集中优势兵力东出,御驾亲征。孙权闻讯,胆战心惊,果如明帝所料,不战退走。明帝打破吴蜀的联合进攻,高屋建瓴的决策,对全局形势的把握与发展分析,超过了在第一线作战的名将。事实生动地体现了明帝果决地执行西守东攻战略所显示的威力。孙权退走,诸葛亮孤立无援,病逝五丈原而罢兵。从此以后,吴蜀再没有大规模的联合行动。

西守东攻,打破吴蜀的联合进攻。所谓西守东攻,是指曹魏主力用于防吴,取进攻姿态,而用次要力量防御蜀国进攻,不进行主力决战。在统一步骤上是先灭吴,后灭蜀。蜀国小弱,构不成对曹魏的最大威胁,而又偏于西陲,地形险阻,易守难攻。吴国较为强大,与魏国正面相持,战线最长,吴国北进将伤及魏国腹心。所以曹魏的防御战略,西守东攻,先灭吴,后灭蜀,是必然之势。三国统一,实际进程先灭蜀,后灭吴,那是形势变化,顺势制宜的结果。

西守东攻的战略,始于魏武帝曹操汉中败还,经文帝、明帝两代逐渐完善成为一项防御战略的基本国策。公元220年,吴蜀发动夷陵之战,侍中刘晔向魏文帝曹丕建言与蜀并力灭吴,明确地表明了曹魏谋臣先吴后蜀的战略步骤。魏明帝曹敷即位后,仍是重点防吴。

公元229年,在诸葛亮兴师北伐的情况下,曹叡咨问司马懿:“二虏宜讨,何者为先?”司马懿明确回答用水陆两路大举伐吴。曹叡完全赞同司马懿的意见,还把司马懿从防蜀的前线关中东调屯于宛以御吴。公元234年,吴蜀联兵攻魏,魏明帝曹叡御驾亲征孙吴,而敕令司马懿在关中不与蜀军接战,坚壁相持。这一战略符合当时形势,吴强蜀弱,吴近蜀远,吴虽有长江之险,不如蜀国崇山之固,所以攻击战略是先吴后蜀,防御重点在东线。

公元227年,魏明帝新立,蜀相诸葛亮屯驻汉中,魏群臣纷纷上言要求发兵征讨。魏明帝咨问中书令孙资。孙资说先前武皇帝兵争汉中,救出夏侯渊残部,多次说“南郑是一座天牢,去天牢途经500里长的斜谷,这简直是一条石洞”,说的是蜀道艰险。武皇帝用兵如神,也知难而退。我们现在去讨伐诸葛亮,要用十五六万人,加上后勤转运,东方四州的防守,必定还要征发更多的人,造成天下动乱,耗费太多,这是要认真考虑的。进攻与防守,所需人力物力相差3倍。当今最好的战略就是分命大将,镇守险要,将士安睡,百姓无事,几年以后,中原力量日益增强,吴蜀两国必然衰败。”魏明帝深深赞许。公元230年,魏大将曹真固请伐蜀,明帝于是大举伐蜀,兵分四路,东路司马懿从宛城指向西城,西路雍州魏兵指向汉中阳平关,关中主力两路:东路张郃从子午谷进军,西路曹真从褒斜道进军。诸葛亮坐镇城固御敌,魏兵遇雨退回。此次伐蜀失利,明帝坚定的继续推行休兵息民的防御战略,养蓄国力。不久吴国鄱阳郡豪帅彭绮暴动,有众数万,请求曹魏接应。魏明帝再次咨问孙资,孙资说:“彭绮举义江南,看起来响应的不少,实际上众弱寡谋,成不了大气候,我们还是以静观变为好。”魏明帝按兵不动,江南彭绮不久败亡。

三国对峙,吴蜀夹攻曹魏,但两国不靠拢作战,名为联盟,貌合神离,自私打算,战略失策,形成弱国与强国打消耗。蜀国最弱,疲困最甚。魏明帝对吴蜀两国心态的准确把握,果决地使用西守东攻的策略,打破了吴蜀的联合进攻。诸葛亮与孙权,两位英雄对这个青年后生无可奈何!

一代明主,英年早逝

明帝外御吴蜀,内修政治,发展和巩固了北方的优势。明帝优礼已废君主汉献帝。青龙二年,故汉献帝山阳公薨,明帝素服举哀,遣特使持节典护丧事。又约法省禁,减轻肉刑,下诏主管部门修改法律,减少死罪的条目。

明帝不是完人,他生活奢侈,爱好华丽,大修宫殿,妨害农时,但明帝能宽待谏臣,不妄诛一人。因此,他的过失也能得到及时的改正。

明帝曹叡即位,时年25岁,是一个涉世不深的青年。他的两位对手,一是蜀相诸葛亮,41岁;二是吴主孙权,40岁。诸葛亮和孙权,起于乱世,身经百战,而且又是三国时代最顶尖的政治家,又是曹叙的前辈,阅历丰富,他们联手攻魏,携手北进,给魏明帝很大的压力。由于曹叡把握住了魏国的优势,坚持了“防御拒敌,西守东攻”的正确战略,加上个人的英明果决,挫败了吴蜀的进攻,说他是一代明主,一点也不过分。


更多精彩推荐:

大乔和小乔

知遇之恩害了姜维

返回大全页:历史人物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