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于禁为何放弃一世英名只求苟活于世间?

时间:2017-04-05编辑:梓岚

于禁是三国时期魏国名将,襄樊之战中败给关羽致晚节不保。为何于禁英雄生涯的迟暮之年,甘愿放弃一世英名,只求苟活于世间?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对于禁的描述都大相径同,似乎这是一个毫无争议的人物:跟随曹操戎马一生,立下赫赫功勋,最后被关羽水淹七军,战败归降。而后关羽为孙权所杀,于禁被东吴放归了曹魏,曹丕把于禁送到了一个满是描述他如何跪地求饶,旁边宁死不屈的庞德的壁画的房间里,于禁羞愧难当,最终忧郁成病,死于家中。

于禁算是一个英雄吗?当然,不然,五子良将怎么会有他的一席之位,曹操时代的于禁,曾经在宛城之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张绣造反之时,那些从黄巾军中整编过来的青州兵趁乱掠夺百姓,败坏军纪,于禁不仅敢于在曹操不知情的情况下,冒着被扣上造反帽子的危险,讨伐了那些搞事的青州军。

而且,在事情没有解释清楚之前,于禁还在曹操怀疑的情况下为了迎击来犯的张绣而整军御敌。最终,张绣被击败,军纪得到整顿,曹操也谅解了于禁的自作主张,也正是因为此战,曹操称赞他可以与古代名将相提并论。如此于禁,为何不能称得上是英雄呢?

既然是英雄,为何最后却不像个英雄呢?面对着死亡的威胁,英雄也会害怕吗?笔者认为,于禁并非是个贪生怕死之辈,他真正害怕的,是自己一身本领就此从世间消失,不如暂且归降蜀营,相信曹操最终会取得最后的胜利,让于禁重归魏国。为什么笔者这般为于禁开脱,因此,收降于禁的,正是曾经归降曹操的关羽。

于禁看到关羽,首先是敬佩,接着是害怕,因此自己的气势便削弱了不少,接着他想到,关羽不也是投降过吗?现在整个华夏,还不是对他十分尊敬,因此,干脆我也暂时归降,只要我不为蜀国效力,等到曹操打败关羽之后,我就能够重归旧地,重新为主公鞍前马后。

可是,于禁没有想到的是,关羽只有一个,而且不是他于禁,曹操即便没有降罪于他,单单是因为念及旧情和他的大功而已,不会再重用于他了,而到了下一任曹丕可不会放过这么一个他自己认定的软蛋。

我们再来说说,同为投降之人,于禁为何就受到唾弃。

第一,有庞德的衬托,作为水淹七军的主要责任人,于禁本来就比庞德要落了下风,或许是因为嫉妒,于禁完全丧失了作为一个名将的基本素养,因此,加上此前对阵关羽得到的小胜,都是靠庞德的单挑得胜而成功的。

于禁没有半点功劳,还活生生的败掉了整个前景光辉的战局,最后失手被擒,庞德的宁死不屈与1于禁屈膝求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一来,于禁就显得没有骨气的多了。

第二,于禁投降的时候,和关羽、张辽、马超等人的处境并不一样。关羽投降时,刘备不知生死,不知去向,关羽还约法三章,曹操同意他的要求才归降;张辽旧主吕布并非明主,张辽却依旧愿意与其一起赴死,最终受到曹操感化才降;

马超自己就是自己的主公,所以也不存在什么问题。这下看出来了吧,这三位,都是在自己的主公不复存在的时候,才归降的,相比于禁,曹操还活得好好的,更加是一位明主,于禁的投降,就显得要失败的多了。

于禁的选择,虽然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一名待遇颇厚的臣子,他的选择受到众人唾弃也是注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