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袁绍

时间:2017-02-21编辑:梓岚

以前多将郭图与沮授、田丰的争论放在军事战术层面进行对比,但如果细心感受双方辩论内容所处的当时环境氛围,就不难疏理出针对谶言的两股意识形态之争。

央视版《三国演义》剧照。袁绍(?-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

像袁绍僚属这样纠结于称尊号与挟天子的,其实还有江东的孙权。

孙权初次与鲁肃对话时,明言“今汉室倾危,孤思有桓文之功”,然后又说“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

当曹操大军顺江东下时,张昭仍然建议“曹公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赞成此议之人不在少数,致使孙权事后叹息能懂自己心意的唯数人而已。

这些事例表明江东政权同样受制于许都天子号令的可能,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受其影响,但是像郭图、审配那样的人,在孙权幕府中也不少,鲁肃初见孙权就明言“汉室不可复兴”,紧接着就是如何建立江东王业的豪言,要知道这种话在汉末仍然属于大逆不道,耿包就因此被送上绝路,鲁肃如此直言不讳,比韩信向刘邦建言“东向与项王争天下”,需要更大的勇气。

周瑜在讨论孙权是否应该给曹操派遣质子,畅言“岂与南面称孤同哉”,丝毫不将曹操所挟的天子号令放上眼里。甘宁就更是露骨,一句“今汉祚日微”足以体现其无汉之心。

在史书的记载中,江东诸将的反汉思想,被史家做了无害化处理,让人觉得这些极具灵活性的策略是孙权得以立足江东的关键,而张昭这种慑服于汉家威令之人反倒不是主角,其实这是史家基于事后成见而有所倾向化,如果将鲁肃、周瑜、甘宁比作郭图、审配,将张昭比作袁绍麾下的众多幕僚,那么真相就完全清楚了,袁绍因之而一事无成,孙权因之而终成霸业。

以此再来看曹操当初作出迎汉帝于许都的策略,就会有更深的体会。

当曹操谋迎天子时,荀彧的一番言论让其幕府中再也没有反对者,曹操也顺势作出挟天子之举,如此迅速的行动力,除了展现其果断勇决之外,也表现出其阵营内部对汉帝合法性没有严重的分歧,“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言几乎被忽略了。

谶言曾经深刻影响了袁术,接着纠缠着袁绍,其余威仍然震荡了孙权,却几乎不对曹操造成多大冲击,曹操处于这样的氛围环境,登众强之先踏出这一步,实属幸运。

央视版《三国演义》剧照。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

袁绍纠结于两种意识形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挟天子的代价过高,曹操挟天子的成功容易让后人淡化他曾经面临的风险,反而更易忽略袁绍针对此事的复杂态度。

政治决策往往注重经验与成例,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能搬上台面并拥有正面参考价值的,唯有齐桓公与楚霸王两例,但这两例都有特殊性。

齐桓公属于合法拥有疆域的诸侯,尊奉周王并不使自身权益受损,失败了还能保有齐国那一亩三分地;

项羽最终干掉了楚怀王,但刘邦也没有另立一位与项羽抗衡,原因在于楚怀王的权威并不覆盖到关中地区,他仅仅是各国的盟主,因而刘邦打楚怀王的旗号并未给他对抗项羽带来多少实惠,

新城董公高调呐喊为楚怀王复仇,可各路诸侯都是看时势行事的,刘邦彭城惨败后,列强纷纷与项羽结盟,哪里有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可能?

站在袁绍的角度,最能引起他注意的就是董卓,还是个反面例子。

董卓一入洛阳就行废立之事,天子倒是挟持了,但诸侯可不听他号令,关东地区人人喊打,最后被迫迁都长安。看到董卓这种近乎沦落到过街老鼠的惨象,还能指望袁绍对“挟天子”有所心动吗?

再看汉廷应付挟天子者的方法,先是王允暗联吕布做掉了董卓,然后是杨彪拉拢郭汜以制衡李傕,坐看李郭两人火拼,最后火玩大了被迫东返,在奔向洛阳途中,董承联合曹操挤掉随军诸将,接着又是董承打算联合刘备谋杀曹操,朝廷一再旋展联弱击强的策略,

每位挟天子者都有被干掉的危险,曹操幸运才逃过劫难,汉廷也将自己彻底玩完,袁绍以史为镜,能不对此心凉吗?

央视版《三国演义》剧照。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权臣,凉州军阀。官至太师,封郿侯。原本屯兵凉州,于灵帝末年的十常侍之乱时受大将军何进之召率军进京,旋即掌控朝中大权。其为人残忍嗜杀,倒行逆施,招致群雄联合讨伐,但联军在董卓迁都长安不久后瓦解。后被其亲信吕布所杀,余部由李傕等人率领。

从袁绍的角度看,最符合其心意的,莫过于汉帝永远留在关中,最好是死于李傕郭汜之乱,彻底将关东战场留给自己,届时无论对手是曹操还是孙权,袁绍都可以将其转化为刘项之争,胜者为王败者为鬼,无论如何也不会沦落成周公或霍光那样吃力不讨好的地步。

汉帝戏剧性地重返关东打乱了袁绍的早期部署,自行称帝固然还不是时候,挟天子也是风险极高,两种选择都有相当数量的僚属支持,分歧撕裂了军府谋士队伍,也让袁绍进退两难。

当曹操挟汉帝入驻许都,袁绍已经感受到天子号令可能对自己不利,他想了个很巧妙的方法,劝曹操将天子换个离自己近的地方,袁绍既不愿受曹操的制约,又不愿由自己承担挟天子的风险,这是个折中方案。

只要洞悉了袁绍的这种心理,那就不难理解,当方案被曹操断然回绝后,田丰的后续策略是多么的不识抬举,他居然劝袁绍早做袭取许都的打算,这在袁绍看来是一万个不愿意。

同样的理由也可以解释,当曹操屡次远攻张绣,以及在官渡紧张的战局中改击刘备时,袁绍为什么轻描淡写地将谋士提议直取许都之策置之不理了,他已经料到了袭取许都的结局,无非是曹操落荒而逃,自己站在了曹操的位子上,承担着曹操曾经面对的风险。

将袁绍与北齐神武帝高欢作个比较,能更好地了解袁绍当时的心理,高欢起兵之时被迫拥立元魏宗王为帝,之后废尽心思地远离洛阳,改在晋阳设立军府,但最终仍然不得不与魏孝武帝翻脸,那次的君臣之变给高欢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打击,自己称帝之事也成泡影,只好将未竞之业留给高洋。

袁绍的深谋远虑,或者说瞻前顾后,成为他错失霸业的根源,至于他在官渡战败后,是否后悔没有将天子挟持于冀州,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后人可能忘了,其实袁绍也曾经挟持过天子,在他起兵关东之前,曾与大将军何进一道以天子命令号召诸将进逼洛阳,以便迫使太后下令驱逐宦官,他确实大获成功,如果不是宦官冒险反扑得手,袁绍的险中求胜之计足以媲美战国策士,只不过他借天子之威号召的并非各路诸侯,而是朝廷官僚体系中的文官武将。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罗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