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商鞅为何选辅佐秦国 秦短命乃商鞅之过?

时间:2016-09-26编辑:历史狂流

1.国君的意志,和年龄及健康状态。

国君不想变法或者变法想法不够坚定,商鞅没有舞台,因为商鞅的变法思路为最彻底的变法必须要强力的国君支持。国君不但要态度上的支持,还得身体上,例如吴起在楚国变法就终于国君突然死亡。虽然意外谁也避免不了,但选择年轻健康的肯定更保险。秦孝公的求贤令让商鞅觉得有机会,三次面谈更确定了孝公变法决心之强。孝公20岁出头更是理想的国君年龄。

2.国君的权威,说到吴起在楚国变法失败。

更深的原因还是楚国国内小诸候太多(楚王所封),国君直接完全直接撑握的太少。所以吴起变法成效虽然不错,但是主要源于楚国地盘大。从旧贵和小诸候处括点灰也是不小收获,但是要进一步要他们碗里的肉就太难了,很难彻底变法。这一点楚国就很难再考虑。相对来说,秦国的贵族势力就没这么强势,上任国君献公也是小有变法,更是通过迁都到新地主势力大的地方。

3.来自思想层面的阻力,从春秋时代百家争鸣。

君主和百姓,都很迷惘该信哪家。各说各的好,法家为其中之一。虽然魏楚的变法成果在眼前,但是其它国未变或者没能变就是受各家学说及其信徒之阻。齐威王建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士议政讲学。就让齐的民众接受了不同名家思想,这一点让商鞅望而却步。反而被天下视为西戎的秦国在民众教化落后,天下名士少有前往。这一方面成为了商鞅变法的优势!

以上几点因素让秦国成为了商鞅的最佳选择。那回头我们又来看看孝公选择商鞅的理由有哪些?

1.孝公承献公之志欲收回河西失地,复穆公霸业。虽献公生前三败占领此地的强魏。却是举全国之力战分身乏术的魏国。虽胜却无力扩大战果,皆因国力不济。所以孝公一心要国家富强。而孝公眼中看到最多的一定是魏国,一则是其心腹之患,二而魏国为天下第一强国。自然魏国富强之路他是要学习的,变法势在必行。选择法家无疑!

2.商鞅事魏多年,对孝公心腹之敌了若指掌。它日与魏为敌必有大用。深知魏国变法的利弊,可为日后秦国变法少走弯路。

3.商鞅通各家之学,三次见孝公以不同学术游说可见,日后带兵败公日昂可证。而又精于法,提出的变法主张是最为彻底的。

所以商鞅和孝公的“结合”绝非偶然,也正因这些先决条件让日后商鞅变法受到孝公无条件支持。商鞅才可以在变法事业大展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