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刘邦削藩韩信为什么乖乖被擒?

时间:2017-02-16编辑:历史狂流

从这层意义上,陈平敢这样赌,一来是依靠可靠的军事布置,另一方面也是相信韩信是聪明人。如果没有前者的保证,谁也不会这样赌的。

如果拘捕韩信,就意味着诸侯们会兔死狐悲,并且积极行动起来,那刘邦就算成功的拘捕了韩信,也会引起他难以收拾的后果。

更何况,恐怕他还没有到云梦,就有可能接到情报,那就是韩信已开始大规模调动军队了,所以我们应该中止此次行动。

更可怕还在于,如果听到韩信在大规模的调动军队,并且与诸侯们往来密切、频繁,诸侯们都在大规模调动军队,那刘邦随时就有可能大势已去的。

刘邦活捉韩信后,并没有杀掉韩信,甚至都没有治韩信的罪,而是把韩信封为了淮阴侯。

刘邦这样做,显然是公开向天下表示,他之所以削韩信的藩,只是因为韩信太厉害了、实力太大了,留着韩信这个藩,他会睡不着觉。

现在,我把韩信的藩削了,并不是意味着我要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因为,我依然让韩信有机会享受荣华富贵。

刘邦这样对韩信,并不算过分,而且还非常的宽大。因为,萧何、张良也都是封侯。刘邦这样做,其实就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翻版,换而言之,你们掌握着兵权,我睡不着觉,万一我一紧张、或是你们一紧张,咱们火并起来,对谁也不好。现在,你们把兵权交出来,咱们君臣就可以共享荣华富贵了。

韩信在淮阴侯的位置上,一直呆了五年时间。

而且,刘邦把韩信贬为淮阴侯后,也没有把韩信的地盘收归中央政府,而是把韩信的地盘分为两块,一块分封给自己堂兄刘贾,另一块分封给自己的弟弟刘交。

刘邦这种处置办法,让诸侯们感觉,刘邦依然承认分封天下的格局。他只是在清除威胁自己的异己分子。在这种背景下,韩王信、张敖、彭越、英布就变得更谨慎了,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只要谨慎,就可以保留既有的地位。因为,刘邦显然没有削藩的意图。他只是要收拾那些威胁自己的藩王。

但是,他们不知道,刘邦虽然没有改变分封天下格局的战略,却是想建立一个清一色的刘氏江山。

韩信权力被削夺时,距项羽被打败,刚好一年时间。

刘邦把韩信的地盘,分封给刘贾、刘交后。诸侯们自然感觉心里塌实了,因为,这本身就证明刘邦愿意承认分封天下的格局。

问题是,刘邦的那些嫡系功臣们呢?显然都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复探索求真网友:

“伪游云梦”应该没有那么简单史书上应该是忽略了历史背景,先生一直强调抓获、杀死敌对军事政治集团领袖不难,难的是如何控制住局面。如果有那么容易就不会有权臣、军阀了。高祖对付韩信、彭越、张敖都可以做到兵不血刃,应该都不是偶然的。

通过从历史上看蒋介石一直在利用各种机会挖各实力派墙角例如利用与韩复渠见面的机会用金钱进行拉拢致使韩复渠等人在蒋冯战争中倒戈,利用阎锡山派李达生到江西剿共收买李达生对付阎锡山,在四川利用峨眉军官学校与参谋团拉楼川军将领,利用陆军大学进修的机会拉拢各实力派的将领。蒋介石抓李济深、韩复渠、软禁刘湘等来瓦解他们的势力等事件,我们知道这其实只是事态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抓李济深是因为蒋介石事先利用粤军将领“粤人治粤”的心里收买了陈铭枢、陈济棠等李济深的台柱。抓韩复渠也是因为收买了韩的主要将领,当时只要第三集团军的将领联名发一个求情的通电韩复渠就不用死了,如果再表明态度不放韩就投日,估计蒋介石就只有放人了。刘湘也是同样情况。他们真要反抗其实也是没有希望的。

先生讲高祖也一直想削藩而且韩信、彭越等人表现的又这么嚣张高祖会一点防范、准备都没有,不会对他们挖墙脚、渗沙子。韩信、彭越、张耳的王位是高祖封的,土地大部分也是高祖给的,甚至韩信的政治势力都是在高祖的支持下建立的,高祖会没办法渗透吗?

高祖几次收走韩信的军队并且时刻防范他,使他始终没有足够的实力,“伪游云梦”时楚国应该只有相当有限的军事力量。

汉朝初年的制度规定诸侯王的丞相是由中央政府指定的例如彭越是魏相、曹参是齐相,从吕氏之乱、吴楚七国之乱中可以看出诸侯相是中央政府的代表是有巨大权力的,诸侯王能否成功对付诸侯相是能否起兵成功的关键。楚国、梁国、赵国里也应有强大的中央政府的力量存在。

总之,高祖对付韩信应该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有长期准备的。韩信经过仔细衡量终于觉得没有胜算但又不愿放弃权利而最终逼迫钟离昧自杀,带着他的人头去见高祖被擒获,在高祖军队与楚国中央政府势力里应外合之下楚地迅速被平定。这其实也只是事态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英布、韩王信、陈豨等人敢于造反并能与中央政府对峙一段时间,我认为原因有两个1、他们都有独立的政治体系,受中央政府影响渗透较小。2、他们靠近边地可能获得域外势力的支持。

如果把这段历史这样展开,自然更丰满了,只是现在已写成这样了。关键是,我想把这段历史这样展开,也感觉有些力不从心。

如果有机会修订这个长篇,我会借鉴你提到的内容,只是,我估计以我对这段历史的理解、了解,恐怕实在无力做到。

看古代历史,因为资料缺乏,我们会觉得,一切军事、政治斗争,只是几个大人物之间的角力。看现代历史,因为资料丰富,所以,我们自然会更容易感觉到,一切军事、政治的斗争,都是无数人广泛参与的结果。

其实,所谓的唯物史观,并不是马克思发现的。因为,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任何一个政治人物,都会清晰的发现,任何的军事、政治斗争,都不是几个大人物思想、道德、能力的角力。

比如,在欧洲主要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以议会形式的政治机构出现,并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时)。所有的政治家、社会学者都会发现,任何一个政治人物、社会学者都不是孤立的,而且他们能不能强有力的影响社会,主要在于他们背后的利益群体、利益集团有多强大。

比如,在法国大革命前后,与教会利益密切相关的人,自然会为教会的种种利益辩护,并且愿意积极维持教会的种种利益;与王权利益密切相关的人,也是如此;与贵族利益密切相关的人,也是如此;当然了,与资产阶级利益密切相关的,也是如此;与地主利益密切相关的人,也是如此;与农民、小手工业者利益密切相关的人,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