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历史上刘墉、和珅与纪晓岚的真实关系是怎么样的

时间:2016-11-18编辑:梓岚

今天小编和大家来讲讲清朝三大臣刘墉、和珅和纪晓岚三人的关系。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一代名相刘墉出身于号称“天下第一家”的刘氏家族。刘墉祖籍山东青州府诸城县,即现在的山东省诸城市。他和父亲、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刘统勋,侄子、吏部尚书刘鐶之死后,都归葬于诸城白家庄。民间之所以有刘家为“天下第一家”的称号,主要是因为在清代,诸城刘墉家族,先后出了十余位进士、二十多个监生、举人,做过官的人至少有三十位以上。

刘墉为官,有乃父之风。又因为他为官“忠君、爱民、清廉”,很有政声,特别是在他任江宁知府期间,深得百姓喜爱。有关他的事迹广为流传,后来成书的章回小说《刘公案》,就是描写这方面的事情。不过,该书内容并不是信史,有不得夸大、渲染之处。特别是人尽皆知的关于刘墉的绰号:“刘罗锅”,就更不可信。

在封建社会,选官向来是以“身、言、书、判”作为首要条件的。所谓身,即形体,需要五官端正,仪表堂堂,否则难立官威。所谓言,即口齿清楚,语言明晰,否则有碍治事。所谓书,即字要写得工整漂亮,利于上级新闻记者他的书面报告。所谓判,即思维敏捷,审判明断,不然便会误事害人。

在这四条标准之中,“身”居首位,是最重要的。因为观瞻所系,不能不特别强调。刘墉系科甲出身,历经层层考试选择,必在“身言书判”四方面合格,方可顺利过关。因此可以完全肯定,刘墉本人既非“罗锅”,也绝对不会是什么“水蛇腰”。

但刘墉做到如此高官,绝不可能公开和权臣和珅做对。和珅位极人臣,也不可能草包一个。

刘墉入京任官之后,久在官场混迹,为人十分圆滑,根本不可能和权势遮天的和珅做任何对抗。尽管他不会满意和珅的所作所为,却不会因此而表现出来。当然,当乾隆帝“龙驭上宾”之后,已是体仁阁大学士的刘墉却积极参加了对和珅的处理。

乾隆帝死后的次日,嘉庆帝即夺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等职务,并复刘墉上书房总师傅一职,入内当值,以供随时咨询之用。随后,各省督抚及及给事中,纷纷上章弹劾和珅,要求将和珅处以凌迟。不过,刘墉等人建议,和珅加罪大恶极,但毕竟担任过先朝的大臣,不得不为先帝留下面子,请从次律,即赐令自尽,保其全尸。

为防止有人借和珅案打击报复,避免案件扩大化,刘墉等人又即时向嘉庆帝建言,妥善做好善后事宜。和珅之案结束后,刘墉受赠太子太保,可见嘉庆帝对他的肯定。

历史上的刘墉与纪昀的关系则相当融洽。纪昀出自刘墉之父刘统勋的门下,两人有师兄、师弟之谊。大学士英和在其《恩福堂笔记》中记载,纪昀与刘墉关系极好,纪昀才思敏捷,刘墉字写的很好,故纪昀常请刘墉为自己写对联。比如“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是纪昀非常喜欢的诗句,在其死后,刘墉即将其写下来,作为挽联相赠。

刘墉与纪昀都好收藏砚台,两人也时相赠送唱和。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刘墉赠给正任都御史的纪昀一方砚台,还特意在上面题识:纪昀喜欢我的黻文砚,因而我把它送给他,而书之以铭文,“石理缜密石骨刚,赠都御史写奏章,此翁此砚真相当。”这在当时被传为佳话。蒋师瀹也题此砚说,“城南多少贵人居,歌舞繁华锦不如。谁见空斋评砚史,白头相对两尚书。”

嘉庆八年(1803年),刘墉又曾送给纪昀砚一方,称:“送上古砚一方,领取韩稿一部。砚乃朴茂沈郁之格,譬之文格,为如此也。”纪昀同记载到:刘墉送我砚一方,左侧有“鹤山”字,认为是宋代的东西,但我并不以为然。但刘墉又说,“专诸巷所依托,不过苏黄米蔡数家耳。彼乌知宋有魏了翁哉?”大意是说,仿照宋代的古董,一般都宣称是苏东坡、米芾等人的东西,怎么会假冒魏了翁的名号呢?纪昀承认,刘墉所言,“是或一说矣”。

嘉庆九年,刘墉去世。第二年,纪晓岚去世。刘墉去世之前,还给纪昀送过砚,纪昀在砚上题词说,“余与石庵(刘墉)皆好蓄砚,每互相赠送。亦互相攘夺,虽至爱不能割,然彼此均恬不为意也。太平卿相,不以声色货利相矜,而惟以此事为笑乐,殆亦后来之佳话欤?”

除了写诗赠砚,两人还经常在一起畅谈佛法。纪昀曾做诗《刘石庵相国藏经残帙歌》,描述这种情况:

双丸迅转须弥顶,盘古至今弹指顷。生生灭灭万恒沙,问所以然都未省。即如妙迹留人间,笔阵纵横各驰骋。吉金贞石有时锁,片楮偏能传世永。此经断裂蠹蚀余,几付丙丁刚遇拯。如云佛力所保持,何不全帙皆完整。或曰墨宝神伪诃,胡不护惜张钟等。乃知剩此亦偶然,一瞥电光仍幻景。先生示我索我诗,五十八行原井井。佛法书法两不知,佳处安能一一领。惟喜楮墨阅千年,暗然古色如彝鼎。风寒日短宾客稀,展对暂游清净境。明窗朗朗近南荣,斜阳沉沉挂西岭。几回卷束又重开,哦诗不觉衣裳冷。忽然有悟还自笑,此如雁过长空影。云何堕落文字禅,梦中说梦犹难醒。

可见两人感情之深,私交之好。

说穿了,三人的关系,都是在乾隆皇帝的英明领导之下、喜好之下的共存共荣的关系。个人的偏好,其实关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