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说说毛泽东的乡愁

时间:2016-11-10编辑:梓岚

亲友赴京解乡愁

还是在1949年8月间,人民解放军四野先头部队打到了湖南,毛泽东便委托组织派人到韶山寻找他的亲人和革命烈士的家属。此时,中共中央正忙着筹备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忙于党务、政务,日理万机,几乎没有一点空闲时间。然而他也同常人一样,也有家务事、儿女情,也免不了一缕乡愁悄然袭上心头。不能回到家乡去,怎么办呢?毛泽东自有排遣乡愁的办法。他邀请堂弟毛泽连和表弟李舸赴京作客。见到了分别22年的堂弟和表弟,毛泽东高兴极了,连声说:“好呵!你们来了,你们来了。”接着三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谁也舍不得分开。

十分明显,毛泽东邀请毛泽连和李舸赴京,一是向他们了解乡间实际,以便掌握更多的情况。同时也是为了排遣心中的乡愁。尽管毛泽东白天很忙,晚上也要抽时间同客人促膝长谈,眼前熟悉的面孔,耳畔亲切的乡音,使毛泽东十分开心。

1959年6月26日,毛泽东在宴请乡亲们后,与部分乡亲合影。

毛泽东按照家乡待客的习俗,十分亲切和热情,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并留他们在北京参加了开国大典。毛泽连患有严重的眼疾,视物不清,毛泽东叫毛岸英和田家英带他到协合医院诊治。毛泽连离开北京时,毛泽东把自己用过多年的一口皮箱,装上蚊帐、棉衣、棉裤和衬衣,一并送给堂弟,这些衣服毛泽连穿了多年,那口皮箱现已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作为文物展出。从建国前夕到毛泽东去世的27年间,毛泽连共去北京11次,缓解了毛泽东的乡愁。毛泽东还经常挂念毛泽连的母亲,得悉老人去世后,随即寄上300元“给泽连葬母和治病”。他忘不了这位婶母的恩情,1925年毛泽东和杨开慧在韶山住了半年,就是毛泽连的母亲为其料理生活的。

毛泽东小时候常随母亲从韶山滴水洞抄小道,翻过黄田坳,到湘乡县大坪唐家圫的外婆家,那里是他儿时的乐园,几位表兄弟与他关系十分亲密,尤其是大表兄文运昌,当年将家中藏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借给毛泽东阅读,想方设法为他寻找和推荐进步有益的书报,如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梁启超的《新民丛报》,后来又极力劝说毛顺生放弃让毛泽东经商,而去长沙求学。毛泽东身隔数千里,十分想念这几位表兄弟,也十分眷恋外婆家,于是在1951年初夏,邀请文家兄弟赴京作客。

文运昌等人到了北京,由中央办公厅安排住在前门饭店。三天后,毛泽东抽出时间,让田家英接客人到中南海怀仁堂。他们刚下车,毛泽东和江青早在门外迎候。客人一到,毛泽东把站在身边微笑的江青拉了过来,指着文运昌介绍说:“这一位就是当年为我在东山学堂读书作担保人的运昌大表兄,我好想念他呵!”接着对文南松作了介绍。毛泽东看到儿时的好伙伴,话匣子一打开,说不完,道不尽。他仿佛回到了儿时的乐园唐家圫。晚餐,他热情地招待文家兄弟,从身旁取来一瓶葡萄酒,逐一给各位倒酒。也许因为太高兴了,他笑着让客人猜一猜是什么酒。

本来不大喝酒的毛泽东,这次却例外,豪兴大发,干完杯,他又为客人的酒杯里倒满了酒,边喝边聊,一直谈到深夜,他问唐家圫有什么变化,甚至连后面山上的油茶林长得怎么样都问到了,可见他对外婆家难以忘怀的眷恋之情。

1951年9月下旬,年近古稀的毛宇居和张友成、文枚清接受毛泽东的盛情,应邀去北京团聚。除毛宇居是毛泽东的塾师外,张友成是他少年时代要好的同学,文枚清则是他外婆家的表兄。当晚,毛泽东款留毛宇居一行在他的住处丰泽园洗尘,特地备了几样家乡菜。席前,毛泽东双手搀扶着毛宇居走进餐厅,带着歉意说:“你们千里来京,没有备下好菜吃,但我不敢忘了乡情啰!”

毛宇居望着毛泽东笑道:“人意好,水也甜嘛!”

毛泽东一边给客人斟酒夹菜,一边高兴地与客人拉家常,询问家乡的土改和干部工作情况。他们的谈话十分投缘,毛泽东满脸红光,兴趣盎然,乡愁顿解。毛宇居一行住在中南海外面的招待所里,毛泽东尽管很忙,他怕冷淡了客人,在百忙中抽出一些时间,同他们谈古叙今,问这问那,有时竟不觉谈到凌晨三四点钟。

10月1日,国庆大典,毛泽东又派人给毛宇居等送来了国庆观礼证,请他们上天安门城楼观礼,随后浏览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安排到天津参观。毛泽东特别交待他们,一定要参观天津的华北区城乡物资交流展览和工厂。

毛宇居一行离京返湘时,毛泽东送给毛宇居一个精制的日记本,握着老人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你文化高,要把这里的情况,尤其是天津高涨的社会主义热情,人民的觉悟带回去,向家乡人民多多宣传,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好。”“常给我来信,乡间情形,尚望随时告知……”

123共 3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