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辛弃疾简介辛弃疾的故事辛弃疾怎么死的

时间:2020-01-15编辑:梓岚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历城区)人,南宋著名词人、文学家。

辛弃疾出生于绍兴十年(1140年),那时候,金国撕毁了与宋的盟约,重燃战火。生于乱世的他,目睹金兵蹂躏下百姓遭受的苦难,从小就立志要收复失地。在他二十一岁那年,金主完颜亮率军大举南侵,兵锋过处,所向披靡。辛弃疾加入起义军,投入反金的战斗。此后,金人发生内讧,完颜亮为部将所杀,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

当时宋高宋亲自接见了他,见他少年英雄,投身许国,十分欣赏。不巧这时起义军内部发生叛乱,有人投降金兵,辛弃疾回到海州,带兵冲进敌营,将叛徒捉了回来。此举显示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与胆识。宋高宗任命他为江阴佥判。辛弃疾时年二十三岁。

此时的辛弃疾,意气风发,为了自己的理想积极进取。乾道六年(1170年),他在延和殿向孝宗献《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里面论述了宋金南北形势以及恢复中原的策略。然而,此时的朝廷致力于与金议和,主战的他由建康府通判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他虽然依然在岗位上政绩优异,而且屡有升迁,但是戎马疆场、收复失地的愿望却一直未能实现。

淳熙六年(1179年),辛弃疾由湖北转运副使调湖南转运副使。临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酒为他饯行。他感慨万千,写了一首《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词的开篇以问句起笔,一个“更”字,既表明风雨之频繁,又表现出对风雨摧残的无奈。此处之“风雨”既是对眼前景物的描摹,亦是词人对无情命运的暗喻。到本词写作之时,他已年近不惑,又是一个春天匆匆归去,年华便如逝水,而最初的梦想却始终遥不可及。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此处引用了司马相如《长门赋》的典故。《长门赋》最早见于萧统编著的《昭明文选》,其序言中写道:“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

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词人此处反其意而为之,将“怨春”之女子与陈皇后相比:陈皇后失宠后尚可复宠,而女子却无法等到“佳期”,无处倾吐心中的情愫。而“蛾眉曾有人妒”,则将女子因何“失宠”的原因揭露出来:“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李白《于阗采花》),昭君远嫁是因为君主的偏听不明与小人的陷害,此种情形与词人失意何其相似。

从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十余年间,虽然政绩卓著,却始终未被委以重任,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第一,他的父亲曾在金任职,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第二,他加入的抗金队伍虽然发挥了重要作用,可那毕竟是一支农民起义军,也就是一支“造反”的军队;第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而南宋的国策是偏安江南。这其中无论哪一点,都给了朝廷不信任他的理由。因而,虽然他有一腔爱国热情,却无人理会。这就是“蛾眉曾有人妒”而终究“脉脉此情谁诉”的真相。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此句用杨玉环与赵飞燕的典故,告诫那些当权者:虽然眼前权势熏天,可是历史是公正的,最终会给予他们应有的惩罚。此处的“君莫舞”“玉环、飞燕”与前文的“蛾眉曾有人妒”相呼应,更加突显出词人对怨春女子质美而被弃的满腔愤懑与对“玉环、飞燕”一时得志却终将归于灭亡的坚定信念。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闲愁”是一种不知其起又不知所终的忧愁。正是面对现实无计可施的无助感,使词人在潜意识里形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愁绪,无论是对花对酒还是登山临水,这种情怀如影随形,让他没有片刻安宁。“倚栏凭楼”作为一种意象,经常出现在宋词的创作当中。

古人有一种“登高而悲”的创作传统,无论是望远思乡还是感天地之浩渺与己身之微茫,人们登高时唯一可依靠的,只有身边的栏杆而已。于是“倚栏”“凭栏”“拍栏”则成为抒发悲情的必备要素。而“斜阳”与“烟柳”,则为这一场“闲愁”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一方面,即使美好壮丽如夕阳,也逃脱不了周而复始的物理轮回;另一方面,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而别离又带来“断肠”之苦。词人此句用语自然而构思巧妙,将满怀愁绪尽付与天边斜阳、烟柳,达到了物我合一、余韵无穷的高超境界。

梁启超《艺蘅馆词选》评此词“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旧时常将辛弃疾归入豪放派词人一类,今观此词,婉约处不让秦观、张炎。夏承焘说本词“肝肠似火,色貌如花”(《唐宋词欣赏》),堪称稼轩知己。

在此词写作后不久,辛弃疾因受弹劾被免职,归隐上饶。在这里,他等了二十多年,终于等来朝廷的北伐。时年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1204年),他晋见宋宁宗,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的话,并于次年任镇江知府亲临前线督战。

在北固亭,他感慨平生,抚今追昔,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传唱千古之作。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今杭州)赴任。可是此时他已病重在身,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九月初十,他带着拳拳爱国之心离开了人世。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今存词作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我们熟知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出自他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