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周恩来为什么要去欧洲

时间:2018-02-27编辑:梓岚

周恩来去欧洲的原因有三个: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创建旅欧支部实践国共合作

一、周恩来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五四运动后,各地爱国青年纷纷赴法勤工俭学,以求挽救自己祖国的真理。1919年—1920年,1600多名中国学生来到法国,其中很多人后来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如邓小平、李富春、李立三和陈毅等。周恩来由于领导学生运动被警方拘捕,出狱后,南开大学开除了他的学籍。但南开创办人严修老先生十分器重他,便特设“范孙奖学金”支持并赞助周恩来去欧洲留学。

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在上海搭乘法国邮船“波尔多斯”号前往欧洲。这是华法教育会组织的第15批赴法学生。12月中旬,邮船经法国南部的著名港口马赛到达巴黎。周恩来本来只准备在巴黎作短暂停留,前往英国读书。但因为生了点小病,到1921年1月5日才来到英国的首都伦敦。

这是周恩来第一次来到欧洲,给他最强烈的印象并不是什么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而是欧洲战后各国社会生活的严重动荡和不安。周恩来到英国后,发现英国的生活费用很高,所以,他在英国只呆了5个星期就又回到法国。

在英国的这一个多月里,正赶上英国煤矿工人在举行声势浩大的同盟罢工。罢工爆发的原因就是战后英国发生了经济危机,矿业资本家为转嫁经济损失,采取了降低工人工资和解雇工人等措施,引起了煤矿工人的强烈不满,最终以联合罢工行动来反抗。

周恩来对这次罢工运动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先后就此事写了9篇通讯,寄给国内天津的《益世报》发表。通讯向国内介绍了英国工人阶级的顽强斗争精神。对英国工人运动的考察与研究,使周恩来认定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正确性,也让他能够客观地对一切主义进行推求比较。

周恩来对学习和工作非常认真,一丝不苟。在法国,他先是补习法文,然后如饥似渴地阅读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战后欧洲的思想界异常活跃,除了马克思主义以外,还有无政府主义、法国的工团主义、英国的基尔特主义等各种不同的思潮。

周恩来对这种种不同的思潮曾经广泛地涉猎,经过冷静地观察和剖析后,他作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最初在日本接触马克思主义,到在欧洲最终确立信仰,前后历经了三年多时间,可谓深思熟虑。自此之后,周恩来坚定地、毫无保留地为他信仰的马克思主义奋斗了一生。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涌现出一批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这两个人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他们充分认识到要到工人阶级中去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阶级运动的这种初步结合使在中国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成为一种客观的要求。

1920年4月,列宁领导的第三国际曾派维经斯基到中国,他与李大钊、陈独秀讨论了在中国建党的问题,并开始了建党的准备工作。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正式成立,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人。10月,李大钊、张国焘等人在北京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李大钊为书记。这之后不久,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也先后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到工人中深入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

与国内各地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几乎同时,在法国留学的周恩来也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那时,张申府和刘清扬已在1920年12月27日从国内来到法国。刘清扬是觉悟社成员,张申府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此时两人已结了婚。他们出国时,陈独秀和李大钊委托张申府建立海外的党组织。

到法国后,张申府先介绍刘清扬参加。就在这一年(1921年),经张申府、刘清扬介绍,周恩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接着,张申府、刘清扬、周恩来、赵世炎、陈公培一起组成巴黎共产主义小组,巴黎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的八个发起组织之一。

二、周恩来创建旅欧支部

入党后,周恩来致力于把旅欧学生,特别是勤工俭学学生中的革命力量团结起来,做了大量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的筹备和领导工作。当时,在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中,有不少曾是五四运动中的学生领袖。其中有些人在国内时已受到过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到法国后,又自己组织起社团,开展各种活动,维护勤工俭学生的生存权、求学权等合法权益,并形成了两个中心。

这些人中很多成为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内革命斗争中坚强的革命领袖,比如蔡和森、李维汉、李富春、王若飞、蔡畅、李立三、邓小平、刘伯坚等。由于力量分散、单薄,留法学生维护自身权益的斗争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赶快团结起来”已成为勤工俭学生中先进分子的共同要求。1922年初,周恩来、赵世炎、李维汉等商议成立旅欧青年中的共产主义组织的事。

他们议定:分头进行筹备工作。1922年3月,周恩来到德国后,仍经常往来于柏林、巴黎之间,在勤工俭学生中作过多次讲演,积极推动共产主义组织的筹备工作,留法勤工俭学生终于走上了大联合的道路。1922年6月,在巴黎西郊布伦森林中的一块小空场上,旅欧共产主义组织召开了第一次代表会议。确定组织名称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选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三人,赵世炎为书记,周恩来负责宣传,李维汉负责组织。会议还决定出版机关刊物《少年》,由周恩来负责筹办。

这一年的11月,周恩来、张申府介绍朱德、孙炳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3年2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旅欧支部是旅欧青年中的共产主义组织,它的活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周恩来等人领导的旅欧党、团组织,团结了当时留学法国、德国和比利时的勤工俭学生中的进步青年,培养了许多信仰共产主义的革命战士,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周恩来先期实践国共合作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周恩来很快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首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统治,完成民主革命,而这个艰巨的任务的完成,只靠工人阶级单枪匹马是不行的,应当联合一切爱国的民主的力量共同奋斗。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对于时局的主张,正式提出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

同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确定了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实现两党的合作。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在广州举行,会议决定共产党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中共中央关于国共合作的主张很快传到了旅欧党团组织。旅欧期间,周恩来积极开展国共合作,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工作。1923年初,孙中山派王宗歧到法国筹备组织国民党支部,周恩来立刻同他取得了联系。1923年6月16日,周恩来等三人一起到里昂与王宗歧商谈合作问题,双方达成协议: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员全部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此后不久,国民党总部委任周恩来为国民党巴黎通讯处(后称巴黎分部)筹备员。1923年8月,周恩来在写给将要回国述职的王宗歧的信中,为旅欧国共两党合作提出了切实的意见。11月25日,国民党旅欧支部在法国里昂成立,会议选举王宗歧为执行部部长,周恩来为执行部的总务科主任,李富春为宣传科主任,聂荣臻为巴黎通讯处处长。

王宗歧回国期间,由周恩来代理执行部长,主持旅欧国民党组织的工作。在周恩来的积极推动下,国民党在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大城市相继建立了支部。随着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周恩来在欧洲也完成了国民党改组,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工作。

此时,在国共合作的形势下,国民革命以广东为根据地蓬勃发展起来,急需大批干部。旅欧中国共青团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决定选送一批干部回国,周恩来也在其中。1924年7月下旬,周恩来与刘伯庄、周子君、罗振声等人从法国乘船归国,转而投身到国内更加艰巨繁重的革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