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郑和七下西洋 中国航海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时间:2017-08-29编辑:梓岚

郑和出生于1371年,原名马三宝。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 攻云南。10岁的他,被俘后又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他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級,因此在南京赐他郑姓,改名为和,任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徳六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航海家,他奉旨先后七次率领庞大的船队下西洋。宣德六年,皇帝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郑和的祖先是原西域布哈拉人,也就是元朝时期的色目人。元朝征服云南之后,设罝了云南行省,郑和的先世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被派去云南,成了地方统治者,死后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咸阳王”。

他的曾祖父伯颜在元大徳十一年出任中书平章一职。自郑和的祖父开始,随母姓姓了马,他的父亲马哈只是元朝的滇阳侯。因为出生在回族家庭,小时候的郑和就对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十分熟悉3而且他的父亲和祖父都去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拜过,对西域的情况相当熟悉。少年时的郑和在和长辈们的交谈中,表现出了对外界强烈的好奇心。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派出傅友德、沐英、蓝玉向云南进攻。在战争中,年仅10岁的马三保成了明军的俘虏来到南京,遭到宫刑迫害之后成了一名太监。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19岁的马三保被选入燕王府服役。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了 “靖难”之役,马三保和燕王一同出征。他表现出了无比的忠诚,出生入死,南征北战,经历大小战役无数,并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为燕王朱棣立下赫赫战功,成了朱棣最信任的人。

永乐二年(1404年)一月,朱棣觉得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賜予马三保,从此他改姓郑,改名为和,担任内官监太监,升为四品,在所有太监中,他的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同年,郑和被派出使日本,通过他的行动,不仅让口本闰主动出兵淸剿在中闻沿海的倭寇,而且还让日本和明朝政府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签订了一系列贸易条约,取得这样的成果让朱棣十分满意。

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任命郑和为正使,王景和为副使,率领水手、官兵两万七千八百余人,乘“宝船”六十二艘,浩浩荡荡远航西洋。船队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出海,途径占城(今越南南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及锡兰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于永乐五年 (1407年)九月二日回到国内。这次成功的远航让所有人认识到了郑和在航海、外交、军亊、建筑等诸多方面的出众才能。

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十三日,郑和在短暂的休息和调整之后,再次奉旨出发。这次,他的庞大船队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并在锡兰山迎请佛牙,带回船上,于永乐七年(1409年)平安回国。

永乐七年(1409年)九月,郑和开始第三次远洋,他从太仓刘家港起航, 这次有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和他一同前往,他们先后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在回国途中再次拜访锡兰山。于永乐九年(1411年)六月十六回国。

永乐十一年(1413年)十一月,郑和第四次下西洋。这次随行的有翻译马欢,他们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至永乐十三年(1415年) 七月八日回国。

永乐十五年(1417年)五月,郑和第五次下西洋。他途经泉州,到占城、 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于永乐十七年(1419 年)七月十七日回国。

永乐十九年(1421年)一月三十日,郑和第六次出发,前往榜葛刺(今孟加拉),因舟遭大风,中道返回。于永乐二十年( 1422年)八月十八日回国。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去世,仁宗朱髙炽继承皇位,朝廷因财政问题,不得不暂停了下西洋的行动。

宣德六年(1431年)一月,宣宗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郑和又一次率领船队开始了他的第七次远航。宝船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起航,返航途中,郑和终因劳累过度于宜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病逝。七月,他的遗体随船队回国,宣宗賜他葬在南京牛首山南麓。


下一节:王振 明朝历史上第一个专权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