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曹操放荡不羁的少年时代

时间:2017-07-10编辑:梓岚

曹操出身于既具权势、又甚富有的家庭,幼年养成放荡不羁的性格。

史称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这是对曹操少年为人及其行径的简单而又确切地概括。机警、权数,说的是曹操年少时即表现出极大的聪明,思想敏锐,反应快捷,诡谲多诈,工于心计,善于随机应变;任侠放荡、不治行业,说的是曹操年少时无所拘束,随意所至,任性行事,“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从不认真读书习武,没有什么专长;世人未之奇,说的是少年曹操并没有引起众人的注意。

历史往往具有极大的讽刺,庞大的帝国大厦倒塌了,不可一世的权势人物消失了,而一些不被世人看得起的小人物,适应时代,抓住机遇,骤然成了意想不到的驾驭时代风云的大人物,创出一片天下。诸如汉家先祖刘邦年少时不也是“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吗?据说,连他的老父亲都看不起他;试为吏,好酒及色,狎侮同事。但时代为他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他成功了。

对曹操少年诡谲、任侠放荡的行为,《三国志•武帝纪》未作详细记述。但裴松之注引的不少著作在实际上为其作了生动的注脚。

《三国志》注引吴人《曹瞒传》说:

太祖(曹操)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曹操父)。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喁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巳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这是曹操为了对付叔父在他父亲面前给他告状想出的恶作剧。这种恶作剧,一般常人是很难在长辈面前从容不迫、面无愧色地做出来的,但曹操却能。他略施小技,便把叔父在父亲面前的信誉摧垮了,从而为自己过去的、“叔父数言之嵩”的一切恶行作了辩解,同时为自己今后更加放荡扫除了一大障碍。

南朝人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讲述了不少魏晋时人的故事,其中《假谲篇》讲到曹操:

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绍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

这个故事,宋人李昉编《太平广记》也作了引述。故事中两个生动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说明曹操少年朋友多如袁绍一类权贵之家子弟。他们在一起,什么令人啼笑皆非的怪事都能做得出;也说明曹操少时即比袁绍更有心计,更有胆量,胜袁绍一筹。

《三国志集解》卷一引刘昭《幼童传》说:

太祖幼而智勇年十岁,常浴于谦水,有蛟逼之,自水奋击,蛟乃潜退。浴毕而还,弗之言也。后有人见大蛟,奔退,太祖笑之曰:‘吾为蛇所击而未惧,斯畏蛇而恐耶!’众问乃知,咸惊异焉。

这一记载,有无欺诈,不得而知。从曹操的为人,见人看见大蚊(蚊,当指鳄鱼)而惊慌奔逃的样子,而故出大话以欺人不是没有可能。但我们还是姑信其实,因为年仅十岁的孩子,并不甚晓搏蚊的危险,偶尔为之,不是没有可能。古人把这件口传故事形诸文字,使其流之永远,说明少年曹操在人们的心目中的确是一位有智有勇,有胆有识的人物。

另外,孙盛《异同杂语》也记载了一个令人信疑参半的故事: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操)乃舞手戟于庭,逾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

只身人室谋刺权宦,且手舞兵器逾墙而出,绝非小孩子所能为,但又绝非人仕之后的曹操所为。曹操年二十,举孝廉为郎,时张让权势方炽,如果曹操敢出此举,必遭缉捕,但历史上并无这样的记载。所以,有两种可能,一是曹操在十四五岁或稍大一点的时候,确曾干过此事。如果是这样,不仅证明了曹操胆壮气盛,才武过人,好为惊人之举,而更重要的是它说明曹操此时已非只知游荡无度,而是已经开始认识社会,巳经有了渐趋成型的思想。

他眼见宦官专权为害社会,残杀士人,因而痛恨宦官专权。他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出身于宦官家庭,但不与权宦为伍。当然也说明,此时的曹操还很幼稚,任侠放荡,意气用事,缺乏深思远谋之虑。第二种可能是,曹操根本没有干过这件事。因为即是懵懵之童敢去刺杀张让,特别是他已被张让发觉了,张让怎么能放过他呢?

如上所述,少年曹操不断闹出点事来,所以在实际上不可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多数人并没有认识到曹操将成大业于世,甚至有的人还非常卑视他。据《世说新语》卷三《方正》记载,“南阳宗世林,魏武同时,而甚薄其为人,不与之交。”刘孝标注引《楚国先贤传》说宗承字世林……魏武弱冠,屡造其门,值宾客猥积,不能得言,乃伺承起往要之,捉手请交,承拒而不纳。”但也确实有些名人已经觉察到曹操的匡世能力,预知曹操必成大器。其中,最著名的是桥玄和何颗。

桥玄,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南)人,灵帝初为河南尹,转少府,大鸿胪,迁司空、司徒,光和六年(公元183年)迁太尉。《三国志•武帝纪》注引张墦《汉纪》说,“玄历位中外,以刚断称,谦俭下士,不以王爵私亲。光和中为太尉,以久病策罢,拜太中大夫,卒,家贫乏产业,柩无所殡。当世以此称为名臣。”据说,曹操微时,人莫知者,曾去看望桥玄,玄见而异之,说:“天下将乱,安生民者,其在君乎!”并愿以妻子为托。曹操常感其知己,及后征战,“经过玄墓,辄凄怆致祭”,并写过一篇很漂亮的祭文,文曰:

故太尉桥玄,懿德高轨,泛爱博容。国念明训,士思令谟。幽灵潜翳,邈哉缅矣!操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顽质,见纳君子。增荣益观,皆由奖助。……士死知己,怀此无忘。又承从容约誓之言:“徂没之后,路由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怨。”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哉?怀旧惟顾,念之凄怆。奉命东征,屯次乡里,北望贵土,乃心陵墓。裁致薄奠,公其享之!

由此可见,曹操固曾滥杀,但也颇重人情,怀旧念恩,不忘知己。#p#分页标题#e#

何颗,南阳襄乡人,因为与陈蕃、李膺相善,曾被宦官陷害,“乃变姓名,亡匿汝南间。所至皆亲其豪杰,有声荆豫之域”,暗与袁绍往来,结为奔走之友。党锢解除以后,在司空府做官。董卓秉政时,何颗曾同司空荀爽、司徒王允共谋除卓,后“以它事为卓所系,忧愤而卒”。史载,何顒见到少年曹操时,叹曰:“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为此曹操对何颗亦感激不忘。

桥玄为了让少年曹操及早成名,曾对曹操说:你现在还没有名气,要想出名,可以去结交许劭。因此曹操常常“卑辞厚礼”去找许劭。许劭其人,“少峻名节,好人伦”,以看人看得准而被人所称赞。他每月初一日,即与一些有名气的人共同“核论乡党人物”,称之为“月旦评”。曹操问许劭,“我何许人也?”据说,许劭鄙其为人而不肯对,操固问之,劭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此话在《三国志•武帝纪》注引的孙盛《异同杂语》中被倒置了一下,而且成为家喻户晓的评语被流传至今,这就是“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无疑,综观曹操一生,《后汉书》的记载当更近事实,与其把曹操看为“乱世之奸雄”不如把他看成是“乱世之英雄”。况且只有这样的评语才会使曹操高兴,“大悦而去”。因为天下即将大乱,巳无“清平”、“治世”可言,做“奸贼”,或做“能臣”都是无所谓的,不管给什么评语,都属飘忽无稽之言;而做“乱世英雄”却正是有志于世的英雄豪杰,特别是曹操者流的心愿。因此可以断定,许劭对曹操的能力是相当看重的,而且看得很准。曹操因许劭而名当世,许劭也因评论曹操而名流千古。当然,许劭谓其“英雄”是从大处着眼,至于为人,就另当别论了。

对少年曹操极为看重,而且对曹操施以鼓励的还有布衣之交的王儁。王儁,汝南人,为人“外静而内明,不应州郡三府之命”,后来也不应曹操之征。就是说,此人没有做过官,但是很有名气。“公(曹操)之为布衣,特爱儁;儁亦称公有治世之具。及袁绍与弟术丧母,归葬汝南,儁与公会之,会者三万人。公于外密语儁曰:‘天下将乱,为乱魁者必此二人也。欲济天下,为百姓请命,不先诛此二子,乱今作矣丨’儁曰:‘如卿之言,济天下者,舍卿复谁?’相对而笑。”②后来,王儁还曾帮过曹操的忙,劝说刘表断绝与袁绍的交往而归操。曹操对此很感激,闻王儁死“而哀伤”,“及平荆州,自临江迎丧,改葬(儁)于江陵,表为先贤也”。此亦曹操重感情、重情义之例。

还有一人对年轻时候的曹操也很赏识,这就是李膺的儿子李瓒。《后汉书•党锢列传》载,“膺子瓒,位至东平相。初,曹操微时,瓒异其才,将没,谓子(李)宣等曰:‘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张孟卓(邈)与我善,袁本初(绍)汝外亲,虽尔勿依,必归曹氏。’诸子从之,并免于乱世。”

综上可见,少年曹操狂荡无羁,曾与袁绍等人为伴,做过不少荒唐滑稽的事情;但同时他的天才和能力也得到非凡的表现,从而被有识之士刮目相看。如果说,初始是任侠放荡,有点纨绔子弟的泼皮之性;那么稍长则已不然,至少在其弱冠人仕之前,他对社会已经有了一些认识,知社会之必乱,并立有“匡世”之志。他开始博览群书,抄集诸家兵法,积极为驰骋天下之志向而作准备。他虽然没有想到事业竟发展到如后来之巨,但他始终在做着“乱世英雄”之梦,并为此而陶醉着、奋斗着。


下一节:曹操从陈留起兵

返回首页阅读>>>曹操生平档案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