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唐高祖李渊相当了不起

时间:2017-05-23编辑:梓岚

大朝代的开创者,如汉高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惊天动地、举足轻重的大人物,有一个人却是例外,他就是唐高祖李渊,一个被儿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光环所笼罩的开国皇帝。

其实,李渊也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人物。

李渊566年出生于长安,父亲是北周的唐国公李昞(唐朝的得名就源于此)。李渊七岁时父亲就逝世了,他便袭爵为唐国公。

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他的母亲和隋炀帝的母亲是鲜卑贵族独孤氏的亲姐妹,所以他一直深受隋文帝和隋炀帝的重用。

615年李渊被调任到太原,太原也是他起家的大本营。在太原,李渊成功地解决了北方突厥的威胁,同时他成功地战败了多支反隋军队,并通过受纳败军而不断地扩大了自己的力量。

617年7月,李渊正式开始起兵反隋。其实,李渊早就有起兵代隋以取天下的思想,为准备起事,他派李建成、李世民等“潜结英俊”、“密招豪友”;以防御突厥为名,招募士兵;用“急而示之不急”的策略廉价购买突厥的马匹;为隐蔽企图,他“纵酒纳赂以自晦”来迷惑隋炀帝,这些都说明他极富政治和军事才能。

晋阳起兵的决策也是他最后决定并付诸实施的。在有了较为充分的准备,时机成熟之后,他以“通突厥”的罪名将反对起兵的副留守王威、高君雅(二人实际上是隋炀帝安插在李渊身边的耳目)斩首,从而正式起兵反隋。

李渊起兵的战略是:因势借力,发展自己,先取关中,号令天下,进而统一全国。

所谓“因势”,就是借助天下大乱之势。

所谓“借力”,是借突厥、李密等外部势力为己所用——当时突厥的力量相当强大,“中国人归之者甚众”;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是当时实力最强的起义军。为了把将成为后顾之忧的突厥转化为可以借用的力量,他卑辞厚礼以结交之;对李密,他极尽谦恭吹捧之能事,使李密得意忘形,从而心甘情愿地为李渊充当“拒东都之兵,守成皋之厄”的挡箭牌角色,李渊得以乘虚入关,夺取长安。

入长安后,他推戴代王杨侑为帝,倡言“废昏立明”,扛着拥隋的旗号,欲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故事,达到代隋之目的,将“弑逆”的罪名留给他人,而把自己竭力塑造成“应天顺人”的新主形象,比当时争相过早称帝的群雄明显高出一筹。

李渊入据长安后,曾“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用政治招抚手段达到了不战而胜、拓土徕民的目的。在此后征服群雄、一统天下的过程中,他也多采用军事进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手段。

当时关东的李密和字文化及、王世充等杀得难解难分,李渊便对他们采取坐观虎斗、以敌制敌的策略,专力对付西北群雄。在西北战场,他采取各个歼灭、先急后缓的战略,派李世民先消灭对长安威胁较大的薛仁杲;在刘武周南犯时,又“悉发关中兵”,派李世民击灭之。在解除了西北的后顾之忧后,李渊才派李世民东出攻打王世充,夺占洛阳。

为平定南方的萧铣,李渊早在武德二年(619年)就派李靖入蜀协助赵郡王李孝恭做水战准备,因准备充分,用人得当,指挥得法,此役亦迅速告捷。而后李渊又平定了刘黑闼和辅公祏,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李渊在战略上运筹周密,决策正确,用得其人,是取得这些作战胜利、从而统一全国的首要条件。另外,李渊善于听取大家的意见,集众人之智为智,合众人之长为长,从而作出正确决策。如在南下攻霍邑途中,传来突厥联合刘武周进犯太原的消息,他召集众将商议对策,然后择善而从,决定继续南下。大军受阻河东,众将或言先克河东,然后西进;或言避开河东,直取长安。李渊吸取了两种意见的合理部分,留部分军队围河东,自引军西趋长安,后来的情况证明此乃极为明智之举。

李渊是唐朝开国创业的军事统帅,沉谋多算,善于决断,是个既富远见,又善施行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旧史书把大唐创业之功多归于李世民,将李渊描写成一位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人,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下一节:唐太宗李世民也有糊涂的时候

更多隋唐历史人物故事》》》隋唐历史人物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