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卫青从奴隶做到了将军

时间:2017-05-17编辑:梓岚

卫青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的舅舅,二者并称“帝国双璧”。卫青开启了汉对匈奴战争转畋为胜的新篇章,七战七捷,无一败绩,为历代兵家所敬仰。

西汉武帝时期,卫青征讨匈奴的一系列战斗所取得的辉煌战果,显示出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吃苦耐劳、勇敢无畏的品质。应该说,在开始时汉军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之所以能取得这一系列胜利,与卫青的个人品质和本领以及他的正确决策是密不可分的。卫青的鞍马劳顿,为汉室江山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由于卫青抗击匈奴的胜利,汉朝重新控制了河南、河西等地,并在河南地设置朔方郡,使首都长安有了一道屏障。尤其是经过漠北一战,匈奴实力大伤,从此之后,“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使汉朝解除了被匈奴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的威胁状况。

卫青能够在二十几年的时间内,由一个奴仆当上大司马大将军,固然同他的国舅身份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凭借他个人的人品、才干和功业。

而在功成名就、位高权重之后,卫青既没有擅权乱政、胡作非为,也没有被逸被毁、身家难保,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个人品质和为官做人智慧有关。其实早在他的征战之中,卫青就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韬晦

卫青带兵打仗,不但自身当敌勇敢,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而且号令严明,赏罚公平,治军有方。公元前124年,卫青出高阙、击匈奴有功,汉武帝格外拖恩,封其三子为侯。卫青坚辞不受,并说:“我待罪军中,全靠皇上沖灵,战争取得了胜利,这都是诸将校的功劳。”由于卫青的奏请,随同他出征的11名将校,才得以封侯赐爵。这里面既有他的姐夫公孙贺、挚友公孙敖,也有李蔡(李广的叔伯兄弟)、李沮、李息、李朔、赵不虞、韩说、豆如意、权孙戎奴等一般僚属。

田仁是卫青的一个侍从,很有胆识,多次跟随卫青出征,立有军功。对于这样一个奴仆,卫青也是有功必赏。他上报朝廷,汉武帝便任命田仁为郎中。

卫青不但不掩他人之功,而且为将清廉不贪。有时候,皇太后赏赐给他的金钱,他也全部均分给部下将吏。

卫青虽然功高一世,位极人臣,却始终忠于朝廷,恪守军人的本分。史书称他“以和柔自媚于上”。当然,卫青的自处卑顺,不敢专权,一切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比如在汉初,一些裂土受封的侯王,功高震主的将领,大多数招贤养士,培植个人势力,结果都没有好下场。这些人都是卫青的前车之鉴。因此,当苏建劝他效法古时名将,结交宾客,招徕士人,以扩大自己的声望和势力时,卫青马上说:“亲待士大夫,选举贤人,罢黜不肖,这些都是皇上的权柄,做臣下的只要奉法遵职就行了,为什么要参与养士呢!”

卫青之所以如此行事,还因为他也有过教训。当年,主父偃初到长安时,曾投在卫青的门下。卫青多次向汉武帝荐举主父偃,皇上根本不予理睬。后来,还是主父偃毛遂自荐,早上投书,傍晚即被召见。主父偃建议汉武帝把关东地区的豪强富户迁到茂陵,以便朝廷集中控制时,

卫青为关东大侠郭解讲情,说郭解家贫,不应在迁徙之列。汉武帝却不软不硬地反驳说:“郭解这个贫民,居然有力量让大将军为他求情,这说明他家并不贫。”郭解终究还是被迁到了茂陵。这使得卫青不能不对自己的政治之途倍加谨慎。

卫青不但在政治上忠于朝廷,就是在一些生活私事上,也完全听命于汉武帝,尽量顺应皇帝的心意。

卫青被拜为大将军以后,平阳公主的丈夫曹寿得了恶疾,回到自己的封国。平阳公主只好独居。她同身边的人商量:长安中的列侯,谁可以做她的丈夫。左右的人都说大将军卫青最合适。公主笑着说:“他当年是我的骑奴,常常侍候我出出进进的,你们为什么偏偏说他合适呢?”众人赶忙解释说:“公主,话可不能这么说。现在大将军的姐姐是皇后,他的三个儿子又都封了侯,富贵甲于天下,您不能再小看他了。”于是,公主同意了,并通过卫皇后示意皇上,汉武帝亲自发话,卫青便由当年的骑奴变成了主人的丈夫。

公元前123年,卫青出兵归来,汉武帝赏赐给他千金。出了宫门,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拦住他的车驾,说是有事禀告,卫青便停下车来。这个人走到车旁,对卫青说:“现在王夫人正得皇上宠爱,但她的母家很贫穷。如果您能拿出赏赐的一半,送给王夫人的母家,皇上一定会高兴的。”卫青欣然同意了,派人把五百金送到王夫人母家。汉武帝得知后,极为欢心。

卫青虽然声势显赫,权倾朝野,为人却谦恭退让,礼贤下士。史书上记载,“青仁,喜士退让”。这使得他在仕途上终身无虞,死后得以陪葬在茂陵之旁。

汉武帝时第一大将卫青,其一生可谓颇具传奇色彩。他从一个寄人篱下饱受欺凌的侯府女仆私生子,成长为抗击匈奴、开疆拓土、功彪青

史的大将军;从公主的马夫到公主的驸马,一时权倾朝野,位极人臣。然而,纵使这般,卫青依然能够保持恭谦的本色,不居功自傲,以其小心谨慎的处世风格谋得善终,着实让人敬佩不已。

我们不妨试着分析一下卫青谦卑的由来:

—、出身

或许,卫青的谦卑与他的出身不无关系。卫青出身十分卑贱,母亲为奴仆,同时自己又是私生子,没有任何地位和名分,因此在他整个少年时期,都处于被欺凌与被侮辱的境况之中。这种经历对他的人生肯定有深远的影响。此时之“卑”,是被迫,也是自觉,这使得他既能忍辱负重,又能刚毅奋发。他因此而养成的有胆有识、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无疑对他后来的建功立业起到了重大作用。

二、前车之鉴

汉初,刘邦翦除了不少有可能威胁到自己江山的功臣,延至武帝,因培植私人势力、功高震主而遭受横祸者已不在少数。卫青本就有“卑”的性格,对于他而言,从一个马夫荣升为大将军,这是他以前做梦也不敢想的。他对于自己这份得来不易的荣耀与地位倍加珍惜,而且已十分知足。再加上前车之鉴,使得他根本无心也不敢耀武扬威、得晚望蜀。所以,他索性刻意表现出一种看淡功名的样子,做给武帝、也做给同僚们看——我卫青与世无争没什么野心。对于这样的一个人,谁又会处心积虑地加害他呢?#p#分页标题#e#

三、经验教训

汉武帝性格多疑、刚愎自用,又容不得臣下损其颜面,李陵、司马迁都是先例。卫青权倾朝野,多少会受到武帝的猜忌,而且他又碰过两次软钉子,这怎能不令自幼就“卑”的卫青心存余棒,所以他只能更加小心,以保住这得来不易的一切。

II狄仁杰:举贤为国,非为私也

狄仁杰,字怀英,号德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南郊区)人。为唐朝武周时的著名宰相,刚正廉明,执法不阿,以身护法。任大理丞,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17000人,无冤诉者。先后举荐了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及姚崇等数十位干练的官员,皆为唐朝中兴之臣,朝中政风为之一变。有人对他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狄仁杰回答:“举贤为国,非为私也。”狄仁杰曾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续立唐嗣,唐柞得以维系。一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为国贡献卓著。

如今,狄仁杰在荧屏上可谓相当火爆,相信一千多年以前的这位大唐名相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神探”的代言人。不过,无论名相也好,神探也罢,二者皆不可或缺的就是智慧。

我们知道,武则天执政初期,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大用酷吏,朝中文武冤死无数。狄仁杰乃是李唐旧臣,虽追随武则天,但心向李唐,这一点从他极力建议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便可看出。

那么,这样一位心念旧情的前代官员,遇上了武则天这样下手狠辣的人,是如何安然度过危机并受到信任和重用的呢?

武则天时代,对于宰相一直采取残酷打击的政策,大都罗织罪名,以酷吏加以制约和镇压,使这批世袭贵族、豪门,尤其是李唐时代的功臣旧勋,遭到了重大打击。

公元684年9月,武则天临朝称制,公元690年即位称帝,在位I6年。自光宅元年(沾4)至长寿二年(693)10年之中,共有宰相46人,被杀、自杀、被流放者占全数的75%以上,比之汉朝武帝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是时正值长寿元年(692)—月,也是武周时期恐怖政治达到高潮的时期。武承嗣——来俊臣联盟达到鼎盛。

由于武则天临朝称制、称帝已有10多年,李唐贵族势力巳遭到重大打击,武则天两个儿子中宗与睿宗已被“束之高阁”。因此,武则天的侄子仗着武姓宗族与亲信的便利,开始着手建立武姓王朝的准备,武来联盟乘着铲除李唐旧臣的机会,一方面试探自身力量强大与否,一方面借巩固消灭旧势力集团的成果,再次把行动矛头指向七位素享盛誉的大臣。

这七人是三位宰相:任知古、狄仁杰、裴行本;四位大臣:司礼卿崔宣礼、前文昌左丞卢献、御史中丞魏元忠和潞州剌史李嗣忠,而尤以狄仁杰、魏元忠最著声望,是朝臣中李唐贵族一派的领袖级人物。

武来联盟打出的寻罪王牌仍如同以往构陷他人一样:谋逆罪。这正是武则天最为忌讳.最为警觉,也最具杀伤力的罪名。

来俊臣亲自主审狄仁杰,他首先进行诱供,说,如果狄宰相首先承认犯罪事实,不仅可以免去死罪,还可免除酷刑。来俊臣残酷的刑讯逼供,天下尽知,尤其是惩罚大臣之重,更是令人毛骨悚然。

狄仁杰当然深知来俊臣用刑的狠毒,就来了个缓兵之计,首先承认犯有谋反大罪,但内容非常空洞,没有所谓的谋反事实。大而化之是狄氏“认罪”的原则,为以后翻案做准备,这是他的过人之处。狄仁杰

说:“大周革命,万物维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仅仅作为李唐旧臣,就对“大周革命”有谋反之罪,显然是自欺欺人的被迫之辞。来俊臣根据以往经验,只要承认反罪就行,其他再说,就坐等则天皇帝批斩或批流。

狄仁杰在狱中还对狱卒晓以大义,进行策反活动,在人身自由稍有改善之际,就将书信秘縫于棉衣中,送达家人,让儿子狄光远上书鸣冤。

实际上,武则天以酷吏制约旧臣,其中冤假错案何止千万,武则天早已了然于心,但在其根基未稳的非常时期,她便听之任之;一旦天下进入正常运行轨道,君臣和睦、上下一心的局面当是武氏王朝能够昌盛、延续的重要条件,这一点她也是知道的。因此,假装从前受到蒙蔽的武则天使出“掩耳盗铃”伎俩,借此案祭出“仁慈君主”手段,对来俊臣把持的监狱系统进行审查。

武则天首先在宫中召见来俊臣,问狄仁杰所承认的“谋反罪”是否是酷刑逼供得来的,遭到来氏断然否认,认为他们都处之甚安,朝衣朝冠都披挂在身,根本没有用刑。

武则天此举是“打招呼”,是告诉来俊臣不可过分行事,我已知道监狱中的残酷行径,以前只是不明言而已;现在若再如此,我还是要管的。随后,武则天又派使者通事舍人周琳到狱中巡视,虽然来俊臣的淫威使周琳在狱中望而却步,但狄仁杰等人还是被去掉囚衣,披上朝服,等待检视。

虽然周琳之行没有取得什么结果,但它散发出来的政治信息使两方面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态度:狄仁杰等人知道武则天已动恻隐之心,知道女皇帝已对监狱刑讯逼供产生了怀疑,就更加起劲地四处活动,寻求更多的同情与支持;来俊臣之流则是慌了手脚,看出武则天的不满,于是也加紧活动,恫吓朝臣,极力掩盖真相。

武则天既然已有变通监狱中大臣命运的想法,就需要一个朝臣的奏章和谈话作为引子,让话从他们口中说出,自己做出恍然大悟的样子,以便不给群臣完全改变从前的决定——朝三暮四、出尔反尔的口实,这于皇帝尊严是非常有害的;而且对于突然之间改变朝臣生死命运,也必须给他们恩重如山的感觉,否则反而生怨,起不到效果。

正好这时有一个八九岁的小奴隶的上书给了武则天这个契机。这个姓乐的小孩采取“以毒攻毒”的策略,以告密来反告密,因为只有告密者才能得到武则天的接见。小孩在武则天接见时放胆畅言,指出了来俊臣制造的惨无人道的冤案遍地,武则天于是决定亲自讯问狄仁杰,于是此案得以真相大白。

后来的故事可以顺理成章地推断出:武则天以圣明的样子决定,从宽处理七大臣,武则天在朝堂之上,堂而皇之地对群臣说:“古人云以杀止杀,我今以恩止杀,就群公乞(任)知古等,赐以再生,各授以官,伫申来效。”于是,此案得以戏剧性收场,七大臣居然全部保全了性命。#p#分页标题#e#

狄仁杰凭借自己的机智逃生以后,便开始放手反击。一次,他利用接近武则天的机会,敦请武则天迎回被流放到房州的庐陵王李显,重立为储。他的说辞非常巧妙:“如果立自己的儿子,您千秋万岁之后,可以位列太庙,子孙祭祀受享无穷。如果立自己的侄子……臣没听说过侄子做了皇帝,不供自己的父母,却把姑妈供在太庙里祭祀的。”其时,武则天业已七十有余,她不能不虑及自己的身后事,而且武则天对鬼神之说非常迷信,狄仁杰的话恰恰击中了她的软肋。

不久,狄仁杰又一次请求武则天恢复李显的太子之位。武则天假装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朕把太子还给你就是了。”说着命内侍拉开身后的帏幔,只见李显走了出来,狄仁杰惊喜交加。武则天亲手导演的戏剧—幕,令皇子派大喜过望,而武承嗣则是失望透顶,就在李显重新被立为太子的同一年,费尽心机却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武承嗣郁闷而死。


下一节:狄仁杰举贤为国非为一己私利

更多王侯将相传记故事:中国古代王侯将相传记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