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韩信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人是谁

时间:2017-05-17编辑:梓岚

韩信,被誉为汉初“三杰”之一;后人则称之为“古今第一名将”。他举兵袭取三秦、击魏破赵、平定齐地,在垓下一举歼灭项羽……汉有天下,论武功首推韩信。而一代名将,最终却以“谋反”罪名被诛于长乐宫钟室,死非其所,令人浩叹!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十个字浓缩了韩信的一生。它堪称世界上最短的名人传。

“生死一知己”指的是伯乐兼刽子手萧何;“存亡两妇人”指的是施食救命的漂母和杀害韩信的吕雉。韩信的生存、显赫和毁灭,确实和这二人有极大的关系。

韩信是淮阴人,因为家贫,加上他自己浪荡无行,所以既不能被人推举为官吏,又不会经商谋生,因而流落成一个街头混混,常跑到别人家里吃白食,邻居们都很讨厌他。

韩信曾到南昌亭长家寄食数月,也难得这位亭长好脾气。亭长虽然容忍韩信在他家里白吃,但亭长的妻子却实在受不了了,又不愿公开得罪韩信,便一大早就吃饭,等到了开饭的时间、韩信赶到时,人家家里已经没有饭了。

韩信也知道人家不愿白养活他,一气之下竟掉头而去。

离开亭长家,韩信实在找不到可以白吃饭的地方了,便学姜太公垂钓的样子,在淮阴城边的河中钓鱼。

有个常到河边洗衣服的老太太见韩信没饭吃,挺可怜,便每天给他带点饭来。就这样,老太太连续给韩信送了几十天的饭,韩信很感动,表示将来如果发迹,一定会报答老人。

不想老太太却生气了,教训韩信道:“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可怜你才给你点饭吃,谁指望你将来报答!”

好在韩信被人瞧不起已经习惯了,听了老太太的话,并不放在心上,依然不想干点什么营生以糊口。

淮阴市有个无赖,见韩信整天无所事事,还煞有介事地在腰间挂着一柄剑,便嘲笑韩信,说韩信虽然个头不小,又好带刀带剑,其实很胆小。众人皆以为然,跟着他嘲笑韩信。

那个无赖见韩信仍旧不恼不怒,更是变本加厉,对韩信说:“你要是有胆量不怕死,就用剑刺我;若是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仔细端详着这个无赖,没吭声。过了一会儿,韩信趴倒在地,乖乖地从无赖的两腿之间钻了过去。

周围的人见状,皆乐得前仰后合,认为韩信不仅胆小无能,还不知羞耻。

这就是一时成为韩信两大污点的“乞食漂母”和“胯下之辱”。

而就因韩信有这两大污点,一直被人瞧不起,差点耽误了韩大将军的功名前程。

韩信最初并不在刘邦的麾下。

秦末天下大乱,陈胜振臂一呼,应者云集。项羽的叔叔项梁也起兵反秦,渡过淮河来到了淮阴。韩信见建立功名的时机已到,遂仗剑投奔项梁。

但是,直到项梁战死,韩信也没引起项梁的注意,仍是普通一兵。

项梁死后,韩信成了项羽的部下,这一次的状况稍好了点,项羽提拔他做郎中,相当于项羽的警卫员。如果算是个官的话,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个军队中的基层千部。

好在因为在项羽身边工作,韩信面见项羽比较容易,因此屡次去向项羽献策,而项羽却对韩信的屡次献策置之不理。在项羽看来,一个“胯下之夫”算什么东西!你也配来为俺出谋划策?

韩信很失望,一气之下投奔了刘邦。

而刘邦也没对韩信的到来当回事,只是任命他做了个名为连敖的小官,也算是个军队的基层干部。

韩信在任汉连敖期间,因违犯军规差点送了性命。当时犯法当斩的共14人,韩信是其中之一。行刑时,前面13人均已被斩首,轮到韩信了,韩信对监斩的夏侯婴叹道:“汉王不是要夺取天下吗?为什么要斩壮士?”

也是韩信命不该绝。这位夏侯婴是刘邦的老乡兼老朋友,对刘邦有大恩。他听了韩信的长叹,“奇其言,壮其貌”,竟将韩信松绑,将韩信从刀口下救下。及与韩信详谈,竟谈得极为投机。

夏侯婴性格直率,敢说敢做。他发现了韩信这个人才,自然去说给刘邦听,刘邦此时犹未引起重视,只是碍于夏侯婴的面子,提拔韩信为治粟都尉。

刘邦的丞相萧何求贤若渴,听说夏侯婴从刀下救下了一个人才,忙去与韩信谈心,一谈,顿觉韩信见解不凡,对天下大势分析得头头是道,遂视韩信为奇才。

萧何与刘邦有同乡之谊,与夏侯婴一样,也是刘邦未发迹时的老朋友。他出于对刘邦帝业的负责,急忙向刘邦举荐韩信。但刘邦仍未引起重视,认为韩信不过是个出身微贱、没有出息的无能之辈。

韩信得知萧相国数次举荐自己,而汉王仍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非常失望,觉得在汉营也没有多大的发展前途,于是开小差跑了。

在韩信逃离汉营之前,群雄逐鹿的局面就已经明朗了,在刘邦、项羽的合力进攻下,秦王朝土崩瓦解,刘邦率先入关,刚做上秦朝皇帝的公子婴领着文武大臣们投降。不久,项羽也率军入关,在秦朝都城咸阳大封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在巴蜀、汉中一带。项羽则自封为西楚霸王,将家乡彭城定为都城。

当时的巴蜀一带尚未经开发,属于贫穷落后地区。刘邦先攻入秦朝都城,其功最大,却被封到偏远贫困之地,当然不高兴。更令刘邦忍无可忍的是,秦朝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也被封王,而且封地在巴蜀、汉中的东北一带,对刘邦形成了包围之势,堵塞了刘邦进军中原的道路。

刘邦气归气,却也不敢不服从。因为项羽的部队多达40万,而刘邦才10万人,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

刘邦强压怒火,率军西进。他的部下们都觉得太窝囊,极不情愿随刘邦到蜀地。而且,汉军多数都是东部地区的人,不愿远离家乡。所以,在汉军西行过程中,就有不少将领和士兵在路上开了小差。

韩信就是在这个时候跑的。由于跑的人太多,所以刘邦干脆听之任之,对区区一个韩信,当然更是无所谓了。

忽然有人向刘邦报告,说萧相国也跑了。别人跑了无所谓,刘邦的股肱之臣萧何跑了,这可非同小可。刘邦急了,“如失左右手”。

过了一两天,萧何自己又回来了。刘邦一见萧何,且怒且喜,张口便骂。萧何道:“臣不敢逃跑,臣是去追逃跑的人。”#p#分页标题#e#

刘邦不信,萧何解释说,他追的是韩信。

刘邦道:“诸将逃跑的有数十个,你别人不追,为何偏偏去追韩信?—定是在骗我!”

萧何道:“诸将易得,至如韩信,国士无双。大王若只想在汉中称王,用不着韩信;若是想争夺天下,非用韩信不可!就看大王怎么决策了。”

刘邦这才稍稍重视萧何的举荐。他说:“看在相国的面子上,就用韩信为将军吧。”

萧何却不同意,说:“虽用韩信为将,韩信还是要跑。”言下之意是,任命韩信为将军,官太小了。

刘邦一咬牙道:“拜他为大将!”

萧何这一下高兴了,说:“幸甚!”

当时的大将,相当于执掌军权的大元帅。刘邦在萧何的劝说下,敢于将军权交给当时还是一个无名之辈的韩信,既是韩信的幸事,也是刘邦的幸事!

对于刘邦来说,此举可能是他一生中最重要也是最冒险的决定。

而且,在萧何的劝说下,刘邦还为韩信主持了隆重的拜将仪式。

诸将听说汉王要拜大将,都很高兴,以为说不准拜的就是自己。及至韩信登坛,“一军皆惊”。

肯定有许多人窃窃私语:这不是那个儒弱无能的“胯下之夫”吗?他凭什么能做大将?汉王是不是吃错药了?难道我们是在做梦?

诸将不是在做梦,刘邦也没有吃错药。韩信的的确确成了刘邦的大将。

这也应了一句话:“英雄不怕出身低。”

汉王重用韩信,筑坛拜将,韩信得以施展抱负,辅佐刘邦取得天下。然而他哪里知道,兔死狗烹的悲剧会在他身上重演。

在他当上楚王不久,毫无戒备的韩信就被刘邦诱捕,贬为淮阴侯,在长安受到监视。

公元前197年,陈豨任代相。不久,他自称代王,联合韩王信(非淮阴侯韩信)、燕王卢绾举赵代之兵反叛,刘邦亲率大军北上征讨,留吕后和太子以及萧何守卫国都长安。

刘邦走后,吕后突然将相国萧何召来,告诉萧何一个惊人的消息:韩信要造反!

听了吕后的话,萧何也觉事态严重。经过密谋,两人想出了个主意:由萧何去见韩信,诈说叛军已经被刘邦平定,陈豨巳死,诸侯与群臣皆人朝祝贺,也请韩信人朝致贺。韩信到时,则立即逮捕之。

萧何去跟韩信一说,韩信果然跟着萧何到了长乐宫。

当初因为萧何的举荐,韩信才得以宏图大展;可以说,萧何对韩信有着知遇之恩,没有萧何,也就没有韩信的今天!见萧何专门来请,韩信没有理由不进宫。

萧何将韩信领到了长乐宫的钟室。钟室是陈列宫廷乐器的地方,韩信还以为,到钟室里来,是为了听宫廷乐师们演奏乐曲以庆贺平叛胜利。

谁知一进钟室,却不见别的王侯大臣,只有吕后阴沉着脸在此等候。

韩信正纳闷间,只听吕后一声尖利刺耳的大喝,立即从两面蹿出几个武士,将韩信捆绑起来。

未等韩信质问缘由,吕后即下令将韩信就在钟室之内斩首。

韩信想找萧何问个究竟,萧何这时却不知躲到哪里去了。面对武士高高举起的屠刀,韩信仰天长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意哉!”

寒光闪过,鲜血四溅。一代名将,就这么身首两处了。

刘邦为什么要在刚刚消灭项羽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对韩信一步步动手了呢?以前那种解衣推食的深厚情谊去了哪里?最根本的原因其实韩信也是知道的,那就是刘邦“畏恶其能”,纯粹是一种嫉妒心理在作怪,而刘邦自我感觉自己又没有像秦始皇那种慑人的压倒性气势可以震住韩信。而朝廷同僚们的嫉妒又在侧面起了推动的作用,最终使刘邦决心除掉韩信,无论你反与不反,无论证据确凿与否,总归是留你不得。

所谓“站得高,不能久也,莫仗一时得意,挺身遮住后来人”。再者,韩信自己的人格方面也有很大的问题,和平年代认识不清自己的位置,以致“左右争欲击之”;卖友悔过,反倒是借钟离昧的人头,更加授人以柄;及至被贬为侯,心理严重失衡,为与周勃、灌婴平起平坐而感觉羞耻(羞与绛灌同列),并感叹“想不到居然和樊哙这样的屠夫混在一起!”(生乃与哙等为伍),依然“臣多多而益善”,完全不知明哲保身,韬光养晦,向那萧何让金、张良辟谷学习,锋芒毕露最终成就了“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的传奇故事。无怪乎金庸先生写下了这样的感叹:子胥功高吴王忌,文种灭吴身首分。可惜了淮阴命,空留下武穆名。

所以说在功盖天下、勇略震主的背景之下,无论韩信是否要谋反,刘邦最终都是非收拾他不可的。因为刘邦面临的是一个历朝开国皇帝都未能妥善解决的问题:如何合理地安置有功之臣。谋反一事或许只是一个借口而已。

岁月悠悠,淮水悠悠,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述。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说:“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黄庭坚义愤填膺地喊出:“千年事与浮云去,想见萧侯决是非”,欲同萧何打一场隔代官司,为韩信平反昭雪。


下一节:周亚夫竟然被活活饿死

更多王侯将相传记故事:中国古代王侯将相传记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