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明朝时期的禹州钱庄

时间:2017-01-07编辑:梓岚

(1)求财避地名忌而建钢叉楼。据传马国舅所办煤窑事故频出,皆因他犯了地名上的忌讳。作为十二生肖的马,乃“立身安息站立保命”之物,一旦“趴下站不起来”,就会丧命于槽枥之间。马国舅在“扒村”(“扒”者”“趴”也)开窑,“马遭遇‘趴’”,自然无法翻身立命。所以,在钱库附近建造一高层建筑,意味“拴马桩”,能够使马得到休息,固根本,以安命。所以藏金楼才有了连体的建筑物——钢叉楼。

(2)求财镇压鳖精而建。据传马国舅所办煤窑事故不断,钱庄内所存库银如水流出。马国舅无计可施,急忙修书一封向京城的马皇后求助。马皇后向刘伯温问计,刘伯温“掐指一算,断定钱庄外有鳖精藏匿,时刻吸取天地精华,包括银两。破解之法,当在钱庄之侧修筑一石堡,形如‘钢叉’,以镇压鳖精邪气。”马国舅得到马皇后送来的刘伯温的破解之法,急速派人修建石堡,最终消灾保财。民间传说能够得以流传,并深入人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向往美好幸福生活,能够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和安居乐业的朴素生活理念。这并不能科学印证扒村钱庄始建的朝代。

根据《中国钱庄史》的相关论述,钱庄的产生,和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联系紧密。在历史上,晚唐、宋、元、明、清五代,禹州扒村曾经盛产白地黑花瓷(注:属磁州窑系的前身),这里人口密集,商旅繁忙,经济繁荣一时,为了当地商业贸易顺利开展,能够顺利完成货币财物的接受、保管和调运输送,钱庄产生也在情理之中。扒村钱庄具体的产生年代,现在无考。

结论:依据《中国钱庄史》史料论述佐证,依据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如果确有“马国舅在禹州扒村办矿开窑之事”,扒村钱庄当为明代所建。

(二)扒村钱庄遗址概貌

禹州市扒村村中央,有一条南北街道,长约300米,宽约4.6米;街道中间路西有一坐北朝南砖石建筑的钱庄钱库,人称“藏金楼”;钱库西墙,为一青石碉堡,俗称“钢叉楼”。钱庄藏金楼和钢叉楼之间有一个过道,最宽处约1.1米,最窄处约0.8米,呈棺材形(注:取“升官发财”之意);两座建筑物高约6米处,建有一座悬空砖砌通道,俗称“过棚”,可供人从墙壁小门进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扒村钱庄是一座连体的砖石建筑物。

坐北朝南砖石结构的钱庄藏金楼,分上下两层;下层为石头砌成,上层为砖所砌,单砖实檐,采用传统民居建筑的瓦房屋脊。整个钱庄藏金楼高约9.6米,东西长约9.0米,南北宽约4.8米,墙壁厚度0.8——1.0米。藏金楼地基约为1.6米,下层有一双扇小正门,高约1.9米,宽约0.8米,门通体为铁皮包裹,镶嵌在门框上。藏金楼下层东西长约7.0米,南北宽约2.7米,高约2.8——3.2米。下层顶部,为东西走向圆弧形拱券;进门上方为南北拱券,正中间形成四面拱券之势,形如元宝(注:取“招财进宝”之意)。下层顶部右上方,留有一石门,呈正方形,沿着梯子可入上层。藏金楼上层墙壁有小窗六个:正面南墙三个为砖券小窗,左右两个呈圆拱形,中间一个呈长方形,较左右侧窗户稍阔,后墙有一个小窗;西山墙中央为砖券小窗,以窗代门可通过过棚直达钢叉楼,东山墙也有砖券小窗一个,内外三层,外方中圆内方(注:天圆地方,近似古钱币状,寓招财进宝之意),小窗可采光透气。

钱庄藏金楼西侧外的石堡,即钢叉楼,分三层,垛口下有略微低于东边的钱庄,东西约3.8米,南北约4.7米。钢叉楼南墙和东西墙留有小孔,为枪炮口,其用途当为守护钱庄。藏金楼和钢叉楼两座建筑,似巨人并肩而立,雄伟壮观,气势恢宏。除西边钢叉楼上部部分坍塌,整个钱庄主体建筑保存基本完整。

扒村钱庄原建筑南北长70米,东西宽30米,为第三第四进院落。第三进院落为四合院,由客厅,东西厢房、藏金楼和钢叉楼组成。第四进有东西厢房各两间,主房四间,是磨面和喂马的地方。

由于藏金楼在扒村修建的最早,历史上又颇有名气,所以自明代以来,禹县城北的居民都称该院为“楼院”,称该条街为楼院。居住在街两旁的村民出门自报名号“楼院人”,引以自豪。这条街从明清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一直都是东张镇的政治经济活动中心。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特别是近现代银行业的的蓬勃发展,钱庄,早已隐退在历史的深处。但禹州扒村钱庄,经历历史岁月的风霜雨雪,至今依然屹立于中原大地。后人,还能从它的现存遗址和概貌中,感受到它曾经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领略到它曾经拥有的神韵风采。

钱庄相关阅读

古代钱庄有哪些

中国钱庄最早出现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