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若没有这三人,晚清不会是这个样子

时间:2017-01-03编辑:梓岚

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饱受耻辱的时期。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国土沦丧殆尽,毫无民族尊严可说。形成如此屈辱的局面,不得不说这三大罪臣。

以甲午中日战争为例,正是这三个人,甲午海战死伤无数,举国同悲,后来更是产生一系列的反应,当真是晚清三大罪臣!

翁同龢,字叔平,号松禅, 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咸丰六年(1856)一甲一名状元。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先后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光绪戊戌政变,罢官归里。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

他是光绪的老师,清流派的头号人物,在朝中有无数的党羽,若是此人一身正气,倒是可以为国出一份力,只可惜这个人私欲极重,自私自利。在朝中与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针锋相对,各执一词,在日本舰队入侵我中国海域的时候,他不仅不和李鸿章联合抗敌,反而有借外力削弱李鸿章势力的野心。当时日本舰队入侵我中华的时候,他不但不补充北洋水师的军备,而且还克扣军费,各方面刁难,使得当时北洋水师大战起来,装备老化,弹药不仅不足,而且还很多都是过期的,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一万七千多人葬身大海。

翁同龢,枉为帝师,是甲午战争失败的第一罪臣。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

为什么说他也是甲午战争的罪臣呢,因为当时他给翁同龢出主意,让翁同龢借助日本人消灭李鸿章的军事力量,出了一招借刀杀人的计谋,他建议翁同龢把李鸿章调上前线,让他们派系的大臣接受李鸿章署理直隶总督,同时他还污蔑北洋水师将领是“残丁柳叶”,还说李鸿章贪生怕死,遇敌即逃,结果北洋水师在前线打战,后面却受到朝廷的惩治。而且就在日本舰队进入渤海时,张謇等人还主张死守渤海湾,不让北洋水师出海迎战,最后日舰长驱直入。

正是张謇,加速了甲午中日海战的惨败。

张仲炘,字慕京,号次珊,又号瞻园。光绪三年二甲七十七名进士,授散馆授编修。官至江南道监察御史,江苏尊经书院山长。

张仲炘在甲午战争也是一大罪臣,日军入侵,大敌当前,朝廷上下本应该上下一心,他倒好,就在北洋水师和日军打得水深火热的时候,他在后方状告李鸿章父子私通外敌,有反叛之心,说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是日本天皇的驸马,想借此把李鸿章拉下马,这份奏折,翁同龢赞“语绝奇”。

张仲炘这么使劲帮日本,甲午海战还能不败?所以说,张仲炘是甲午海战失败的第三大罪人。

正是这晚清的三大罪臣,致使中国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在1895年4月17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正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得日本国力更强,让它得以跻身列强。

若是慈禧是个英明的人物,在甲午海战初期,杀掉这三个人,北洋水师必然士气大增,军备也会得到有效补给,凭借着当年北洋军队的勇猛凶悍,加上强有力的大后方支持,甲午海战必然胜利,说不定还能一鼓作气,把日本的军队主力直接打残。若是有了甲午海战的胜利,也就不会有后面的八国联军侵华,因为八国联军侵华,日本军队是联军的主力,兵力占了40%。

只可惜,慈禧不是一个英明的老太太,不然“大清”国也不会死得那么惨,后来也不会有数千万百姓死于日军的屠刀之下。一步错,步步错,罪臣当杀不杀,祸国殃民!

可惜慈禧并不英明,清廷并不理智,各个都是心怀鬼胎,只知道以权谋私,不然后面我中华民族也不会有数千万百姓死于日军的屠刀之下,所以这些罪臣,祸国殃民,当真有着千古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