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八国联军侵华为何南方无事?

时间:2016-11-10编辑:梓岚

既然他们洞悉目前的局势,又有实力与中央来一次对抗,还要再说什么呢?放开手干吧!

6月21日,清廷交代各省督抚,说“现在中外失和,战衅已开,直隶、天津地方义和团,会同官军助剿获胜,业经降旨嘉奖,此等义民,所在皆有,各省督抚,如能招集成团,同御外侮,必定得力。”清廷确实没有睡醒,还沉浸在靠义和团农民抗击洋人的坚船利炮的梦里。

东南互保已经刻不容缓,24日,他电传东南各省督抚,告诉他们中央的意思,结果大家都不愿意陪慈禧玩,摇头不干,盛宣怀松了口气,既然大家和自己一条心,那自己就不怕了,毕竟抗旨不遵是杀头的大事。

北京方面局势瞬息万变,21日,清廷刚决定要和八国联军一决雌雄,到了25日,又跟各省督抚说事情发展成这样也不是自己想的,“此次之变,事机杂出,均非意料所及,朝廷慎重邦谊,从不肯轻易开衅。”26日,各省督府更是接到密旨,说“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则即刻祸起肘腋,因而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清政府就像精神分裂了似的,一会儿一个主意,不过这倒是给盛宣怀一个好借口了,既然你前后几天旨意就不相同,那我自然应当怀疑你这谕旨的合法性。朝廷远在华北,地方大员根本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没准是太后和皇上被拳党控制了,这是矫诏。这当然是一时的托辞,不过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后来随着战况的扭转,慈禧被洋人们打得满地跑时,矫诏成了她开脱的最好借口了。

6月26日,上海道台余联沅和驻沪各国领事正是会商,双方经过讨论共同制定了《东南保护约款》九条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中国方面允诺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除此之外的地方由各省督府进行保护,互不干扰,共同保护中外商民人命产业。各通商口岸的外国军舰照常停泊,但要约束水手上岸,如果做不到,那出了事中国不认账。内地的洋人、传教士千万不要跑到偏僻地方,以免遭遇不测;总之东南各督抚答应自己会保护洋人,但你们也不要进入长江寻衅滋事。

尽管东南各省督抚积极响应东南互保,但是也有一些大臣反对,尤其以长江巡阅使李秉衡和江苏巡抚鹿传霖两位老兄为代表。从清政府宣战之初,李秉衡就主张要跟英国开战,眼见着刚刚联合的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后院起了火,该怎么处理李秉衡这种单有匹夫之勇的人呢?在官场上混得久了的老家伙们当然不是吃素的,他们很快借着“保守疆土,接济京师”的谕旨大做文章,刘坤一和张之洞联衔会奏,请朝廷下令让李秉衡火速带兵北上勤王。李秉衡太高兴了,他正担心北京那边的局势呢?而刘坤一、张之洞可算甩掉了一个包袱,把李秉衡一脚踢出了东南地区。

另外一个危险人物时江苏巡抚鹿传霖,他倒没有像李秉衡那样倔,非要带兵北上,可是作为地方巡抚的鹿传霖却在6月28日接到北京方面的谕旨进京勤王。这本来是清政府单方面的决定,可是洋人们提心吊胆,你们地方大员带头说东南互保,可是地方大员说走就走,条款还能算数吗?不仅如此,鹿传霖还要带着江苏的部队去接济北方军火,尽管他一再对刘坤一、盛宣怀表明,自己带兵是为了防匪,不是打洋人,但是领事们仍然疑虑重重,好在这些洋务派的脑子都灵,鹿传霖不是要兵吗?那给他兵,只是不要沿江的兵,带着徐州刘坤一的亲兵,再从江北招兵。

打发走了两个大麻烦,这些极力主张东南互保的地方大员还必须要给自己留条后路,要争取朝廷的支持,尤其那个危险人物李秉衡还入京了,如果得不到朝廷支持,之后自己脑袋能不能保得住恐怕真是难说。好在局势危急,慈禧吃了洋人的苦头,终于晓得义和团根本没有什么神功,他们失去了东南各省的财源军火支持,输定了,现在必得要努力给自己留条谈判的后路,因此在宣战八天之后,6月29日,清廷就致电俄国公使杨儒,表示自己并不是不打算剿除义和团,实在是担心外国人来剿灭义和团,会引发民变。到7月3日,又再次向俄国、日本和英国政府承认,是自己干犯众怒。7月24日,清廷又告知东南各督抚,“朝廷本意,原不欲轻开边衅。”终于到了8月20日,慈禧一路狂逃到西安,发布“罪己诏”,承认了东南互保的合法性。

1900年清廷中央的这场疯狂仿佛正预示着帝国最后的破灭,东南各省不愿跟着陪葬,他们竭力拉着这辆破败的马车,企图把帝国往另一个方向扭转过去,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有用的,毕竟东南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大量文人为了避开战祸也来到了东南地区。可是义和团的失败最终带来的是清廷的崩溃,没有东南拱卫,清政府自己的武装部队被打得奄奄一息,而东南诸省以及袁世凯的武卫右军保存完整,地方有自己的一方天地,中央又另是个朝廷,人心开始散了。

更多清廷历史故事,我们一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