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谁:分别提出了什么学说?

时间:2018-09-20编辑:浮泊凉

明末清初,出现了三位杰出的思想家,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是那个时代进步思想的代表。

公元17-18世纪,欧洲历史上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启蒙运动,主要的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在同时期的中国,思想上也极为活跃。主要的思想家有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其中黄宗羲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父亲黄尊素是东林党中的重要人物,因揭露魏忠贤罪恶,为阉党诬陷,冤死狱中。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的黄宗羲深受家庭影响,重气节,轻生死,疾恶如仇。

他反对宦官和权贵,逐渐成为东林子弟的著名领袖。后来魏忠贤一党虽被清除,但其余党许显纯、崔应元等人却侥幸逃脱惩罚,黄宗羲上书据理力争。在朝廷上作证时,他从袖子里拔出锥子刺向许显纯,还当众痛打崔应元,拔掉他的胡须用来祭奠父亲。

人称“姚江黄孝子”,连崇祯皇帝也感慨他是“忠臣孤子”。清军南下之后,黄宗羲招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武装抗清。抗清斗争失败后,从事著述。他坚决反对明朝末年空洞浮泛的学风,倡导治史,成为清代史家之开山祖师。

史学之外,对经学、天文、历算、数学、音律诸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清政府多次笼络他,威逼利诱,什么手段都用上了,他还是不为所动,表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

黄宗羲著作等身,博学多才,他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明夷待访录》这本书里面。这本书是他进步思想的集中表现,书中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带有鲜明的民主色彩。

明夷待访录

书中明确指出,君主制是天下的大害,揭露了封建帝王的罪恶,指出帝王是唯一的害民之贼,猛烈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天下为本,君为客”,向世人传递了民本思想

批评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未来,因此,黄宗羲主张君主开明立宪制,加强平等因素,提升社会对执政者的监督权力,有近代民主政治的思想。

黄宗羲的一生的确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然而,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其思想和学术成就。作为中国古代民主思想的伟大代表,黄宗羲是一位立足于当时现实而又跨入了未来的伟大思想家。

有人将他同英国的约翰·洛克、法国的卢梭和孟德斯鸠相提并论,赞他为17世纪升起在东方的光芒四射的明星。黄宗羲积极变革的主张,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揭露与批判,以及他所倡导的学术“经世”的观点等,都给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学术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他也由此成为当时进步思潮的杰出代表。

孟德斯鸠

黄宗羲在自己的著作中,除了在政治上猛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倡民主思想外,在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倡他所提出的“工商皆本”的思想,反映了时代前进的要求,在文学上,提倡经世致用,在思想上,他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批判了程朱学派的客观唯心主义。

黄宗羲在明末清初之际,坚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作为启蒙思想家,勇敢地抨击了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他作为伟大的学者和思想家,为我们民族的学术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不仅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家,更是中国资本主义民主第一人。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曾自署蒋山佣,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出身于江南大族,祖父是一个有见识的人,认为读书一定要研究实际。

顾炎武受祖父影响,从小喜欢读《史记》《资治通鉴》和兵法等方面的书,也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后来参加明朝的科举,没有考中,就干脆放弃了通过科举获取官职的这条路。

顾炎武

从此,顾炎武读遍各个朝代的历史典籍,写出一本关于历史地理的书——《天下郡国利病书》。正当他醉心于学问的时候,明朝灭亡,清兵南下,江南各地人民都投入到抗清斗争中。顾炎武也参加了昆山、嘉定一带人民的抗清起义。起义最终失败。

国破家亡,顾炎武只好隐姓埋名,四处奔走,坚持抗清。沿海一带,由于时有抗清活动,清政府防范很严格,只要背上“通海”的罪名,就会被打进监狱。当地有个叫叶方恒的官僚地主,想吞并顾炎武家的田地,就串通顾家的仆人,告顾炎武通海,还私设公堂逼顾炎武自杀。

后经朋友奔走营救,顾炎武才被释放出来。但叶方恒不肯罢休,派人追踪他。有一天,顾炎武遭到暴徒袭击,头部受了重伤,幸亏有人救护,才脱离危险。顾炎武见在江南待不下去了,就决定到北方去。

顾炎武到北方后,考察各地的地理形势,风俗民情,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抗清活动。这些经历增长了顾炎武的见识,使他获得了很多素材,对他后来写书有很大的帮助。

顾炎武从四十五岁起,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到处游走考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旅行家。到了晚年,他才在陕西华阴定居下来。定居下来的顾炎武将多年调查访问得到的材料编成一本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内容的书,取名《日知录》

这本书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书中那句关于个人和国家关系的论述流传至今,即:“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就是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来历。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晚年居衡阳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衡阳人。王夫之的父亲曾经在明朝国子监读书,因此他也算高才生的后代。本来王夫之打算像古代所有的读书人一样考科举、入仕途,然而清军南下,明朝朝不保夕,考科举是肯定没戏了。

王夫之作为当时的一个汉族文化人,是有自己的民族气节的。他坚决不与清朝为伍,甚至加入抗清队伍。他的父亲、叔叔和一些兄弟都死在战乱之中,国仇家恨,使他一生都在为抗清奔走。

王夫之

明朝灭亡,王夫之投奔南明永历政权。眼见奸臣污吏当道,他便几次上书弹劾皇帝的舅舅王化澄。王化澄因此怀恨在心,多次想要加害于他,后来王夫之得人相助,才得以逃脱。

王化澄怎么说也是皇亲国戚,王夫之敢以鸡蛋碰石头,体现出了他刚正不阿、为国为民的精神。南明政府容不下他,他只得辗转流徙,四处躲藏。王夫之晚年在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上修建了一个茅草屋,著书立说,逍遥自在。

王夫之虽然抗清无所作为,但却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他一生写书很多,据统计可能有七十多种,代表作有《读通鉴论》《宋论》。他知识丰富,学识渊博,在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见解。

王夫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正确阐述了动与静的关系,对过去的思想有一种批判精神。


更多精彩故事内容,请点击下方链接:

清朝历史名人有哪些

清朝29位皇后的故事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事件大全

宋元明清历史事件大全

元明清历史人物故事传记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