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戚继光东南沿海抗倭

时间:2017-08-10编辑:梓岚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是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写下的豪迈诗句。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出身于武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勤奋好学。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其父戚景通死去,17岁的戚继光承袭了登州卫指挥佥事的官职,担负起防御倭寇的重任。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明朝为抵御蒙古鞑靼部南侵,由山东、河南抽调官兵戍防蓟州(今天津蓟县)到山海关一线。戚继光率本部人马到此守边五年。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继光升任署都指挥佥事,统率3营25卫所,督山东抗倭之事。两年后,调往浙江,镇守宁波、绍兴、台州3府。

戚继光指挥作战灵活多变,不拘泥于成法。他根 据江南地区多山岭、沼泽,道路狭窄曲折,兵力不易展开的地形特点,针对倭寇善于设伏冲锋、擅长短兵相接的惯技,创制了有名的“鸳鸯阵”法,以12人为一战斗单位,分持长短武器•各尽其能,互相配合,大大提髙了战斗力。经过认真的训练,他带领的队伍熟练掌握了阵法,提高了作战能力,被人们称为“戚家军”。此后,他统领这支队伍转战于福建、浙江、广东等沿海各地,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举进犯台州,戚继 光率众前往,双方激战一个多月,戚继光在台州附近先后作战9次,连战连捷,斩倭寇1400多人,烧死、溺死者不计其数,给倭寇以歼灭性打击。

倭寇在浙江难以生存,于是南下福建,攻占了宁德城。朝廷即派戚继光赶往福建。戚继光得知倭寇的巢穴在宁德城外数十里的横屿岛,决定捣毁它。横屿岛是海边孤岛,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涨潮时汪洋一片,退潮时淤泥塞路,涉海或乘船进攻都十分困难。戚家军兵分两路,在涨潮时出发,一路攻侧面以扰乱敌人,另一路由戚继光亲自带领攻正面。

士兵们都带着稻草和木板,退潮后立刻铺上稻草,稻草上放好木板,大军踏着木板顺利地攻上小岛。岛上倭寇仓皇应战,忽然后面燃起大火.传来阵阵喊杀声,原来另一路戚家军从侧面攻上了岛屿,倭寇无心恋战,争相逃命,陆上、海里到处是倭寇的尸体。倭寇的老窝被平,福建边境也逐渐安定下来。

戚继光治军非常严格,亲属犯法,与普通士兵一样处置。一次, 戚继光派儿子带领副将出战,结果大败而归。当戚继光得知战败的原因是主帅麻痹大意之后,即集合将士,当众宣布两人罪状,喝令依军法处死。官员们全都跪下求情,戚继光不为所动。夫人派人飞骑赶来,请求代儿子一死。但使者赶到校场时,他的儿子已经是人头落地了。

隆庆元年(1567年),戚继光被张居正调到北方,镇守蓟州。在练兵、治械、阵图等方面多有创建;边备修饬,节制严明,军容为诸边之冠。万历年间,蒙古3次前来骚扰,均被击败。戚继光在蓟州镇守16 年,张居正去世后受到排挤,改派镇守广东。万历十三年(1585年)因病告退,两年后去世。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时写《马上作》一诗道:“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刀马上行。”这正是他,一位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戎马一生的真实写照。

倭寇之患

元末明初,正值日本南北朝分裂时期,许多溃兵敗将、逃避征敛或失去谋生手段的人, 流亡海中岛上。南朝为北朝兼并后,一些封建武士、失意政客和浪人加入其中。他们勾结不法商人,侵扰中国沿海,历史上称他们为“倭寇”。

明初政治稳定,海防整饬,倭寇难以为患。正统之后,随着明朝的腐朽,沿海武备废 弛,倭寇之患严重起来。嘉靖年间实行海禁,对防止倭寇侵扰没起到什么作用。当时朱纨在浙江整顿海防,擒杀倭首,但却被朝廷以撞杀罪惩治,朱纨忿而自杀,此后无人敢言海防之事。不久明廷宣布开海禁,权势之人、不法商人公然与倭寇勾结,倭寇之患更为酷烈。

倭寇的侵扰激起了民众的愤怒,他们纷纷自发组织起来,打击倭寇。地方官员与军事将领也组织军民抗倭,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张经率军在王江泾(今浙江嘉兴北)大敗倭寇,歼敌2000余人。嘉靖四十年(1561年),戚继光率戚家军抗倭,扫除了浙东及福建、广东一带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寇之患得以解除。


下一节:魏忠贤专权 明朝政治走向腐化

返回章节首页>>>朱元璋建立明朝 中央集权制度到达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