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明朝建文新政与靖难之役的失败

时间:2017-07-25编辑:历史狂流

第一过于轻敌。朱棣起兵谋反后,朱允炆认为朱棣仅仅占领着北平这一块小地方,和自己的百万雄师根本没有什么可比之处,所以这也使得朱允炆在战争开始时过于轻敌了。朱棣起兵造反后,朱允炆因其“太过弱小,所以并没有派遣精锐部队前去镇压。再者,朱元璋在位时期,将开国功臣杀得所剩无几,最后出征燕王的将领只好重新启用年迈的耿炳文为此次大军的主帅。

第二用人失误。因为朝廷军队已经很多年没有涉及战事,再加上现在是叔侄二人为了争夺这皇位而起的战争,所以官兵们的士气并不高,朝中各营将领也都是生长在和平时代,没有经历过战争,更没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而朱棣的部下则是跟随燕王南征北战多年,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兵力强盛,军纪严明,官兵联系紧密,实为虎狼之师。朱允炆想要实施“削藩政策,但是又不愿意背负杀害自己皇叔的骂名。朱允炆的态度不坚定,直接影响了整个出征大军的心态,所以这场战争的失败也在情理之中了。

朝廷大军在河北连遭惨败,耿炳文更是闭城不战。朱允炆毕竟年轻气盛,沉不住气,最后竟然听了黄子澄的意见,阵前换了将领,让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代替耿炳文。李景隆没有实战经验,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高手。他依仗着自己位高权重,妄自尊大,让其帐下的将领很是不服。李文忠接管朝廷大军后,战况并没有改善,反而有愈演愈遭的趋势。

第三后方空虚。山东济南守将铁铉、东昌守将盛庸、山西大同守将房昭,曾经凭借有利的地理位置击破了燕王朱棣的多次进攻。几年下来,朱棣在他们那里也没有捞到多少好处,只是控制了北平及其毗连地带。为了扭转时局,朱棣想了很多的损招:列出的奸臣榜上,只有文臣,没有武将,以此来瓦解朝中大臣;和很多宦官结交,培养起宫中势力。真是阴险至极!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朱棣接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情报,那就是为了抵挡燕王部队,朝中主力部队全部集中在平原和山东一带,京师空有其防守。而这也是朱允炆病急乱投医的策略失误。朱棣得知后,自然不会放过这样大好的机会。于是他决定带领大军,抛开重兵把守的济南和黄河沿线,突袭南下,横渡长江,朝着应天城逼近。

朱允炆得此消息后,有些惊慌失措,一时想不出好的应对策略,而平时的那些一帮文臣,也都一个个抓耳挠腮,没有一个有效可行的办法。幸好,其他地区的藩王都陆续抵达应天,朱允炆命令他们带兵把守应天的各个城门。谁知,这些亲王并不是前来保护帝王的,而是为了配合朱棣的大军攻城,来了个里应外合,最终使得京都沦陷。

据说,朱棣攻进皇宫的那晚,整个皇宫成了一片火海,胜利者朱棣派人四处搜索朱允炆的影子,除了找到一具早就已经面目全非的尸体外,再也寻不到和朱允炆有关联的事情。所以也由此认定,这具尸体便是那朱允炆。朱棣看着眼前的尸体,还假惺惺地掉了几滴眼泪,并且还说道:“侄儿啊侄儿,我是带兵来辅佐你的,你怎么这么想不开,而落得个如此地步呢?并且还下令停朝三日,厚葬那具尸体。


上一节:燕王朱棣与清君侧,靖国难

下一节:朱允炆下落之谜

返回上一级>>>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倡文治崇儒学的逊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