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光绪之死与袁世凯告密真相

时间:2017-06-01编辑:历史狂流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傍晚,38岁的光绪皇帝,躺在冰凉寂静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满含悲愤离开了人间。第二天下午,操纵晚清政权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也死在中南海仪鸾殿内,终年74岁。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去世的消息一传出,就震惊了海内外。人们普遍认为,年纪轻轻的光绪反而死在了74岁的慈禧的前面,而且只是差一天,这不是巧合,而是处心积虑的谋害。于是,光绪被人谋害致死的种种说法也就由此产生了。

光绪临终病情

那么,光绪究竟是怎么死的呢?让我们看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当年光绪病情档案是如何记载的吧。

光绪37岁时写的《病原》中说:遗精已经将近20年,前几年每月遗精十几次,近几年每月二三次,经常是无梦不举就自行遗泄,冬天较为严重。腰腿肩背经常感觉酸沉,稍遇风寒必定头疼,耳鸣现象也近十年。光绪二十六年以后,光绪的病不断恶化,从未好转。从现代医学角度来分析,光绪已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关节炎和骨结核以及血液系统的疾病,这是导致光绪壮年夭亡的直接原因。

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初九,御医曹元恒在《脉案》中写道,皇上肝肾阴虚,脾阳不足,气血亏损,病势十分严重,在治疗上不论是寒凉药还是温燥药都不能用,处于无药可用的严重局面。五月初十,御医陈秉钧写的《脉案》上有“调理多时,全无寸效”的话。七月十六日,江苏名医杜钟骏为皇帝看过病后说:“我此次进京,满以为能够治好皇上的病,博得微名。今天看来,徒劳无益。不求有功,只求不出差错。”拖到九月,光绪的病状更加复杂多变,脏腑功能已经全部失调,死亡只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了。

十月中旬,光绪的病情已经进人危急阶段,他出现肺炎及心肺衰竭的临床症状。十月十七日,周景涛、吕川宾等三名御医会诊,一致认为光绪皇帝已是极度虚弱,元气大伤,已处于病危状态,并私下对朝臣说:“此病不出四日,必有危险。”十月十九日,光绪已出现胸闷气短,咳嗽不断,大便不通,清气不生,浊气下降,全身疲倦乏力的症状。到二十日,光绪已经是眼皮微睁,流着口水的嘴角轻轻颤抖。当天夜里,光绪开始进人弥留状态,肢体发冷,白眼上翻,牙关紧闭,神志不清。到了二十一日的中午,光绪的脉搏似有似无,眼睛直视,张嘴倒气。拖到傍晚,光绪怀着满腔的怨恨与世长辞了。

近些年来,经医学专家对光绪的头发进行分析检验,已确定光绪临死时体内有超量的砒霜,为砒霜中毒而亡,但究竟是如何中毒而死的,尚待进一步的史料挖掘。

帝后之争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的深夜,同治皇帝因为患天花病突然去世。临终没有留下由谁来继位的遗命,而国家又不能一天没有君主。在第二天召开大政会议,讨论究竟由谁来继位,慈禧太后压制了其他一切意见,坚持由4岁的载滟,人宫来继承皇帝大位。载沏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一方面是因为慈僖亲生之子同治皇帝去世后,没有留下儿子继承皇位,更重要的还是慈禧权欲熏心,想找个儿皇帝,创造再次垂帘听政的机会。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日,4岁的载滟在太和殿正式即位。从这一天起,光绪就被慈禧牢牢抓在手里。光绪虽然当了皇帝,是一国之君,但是自从他人宫以后,陪伴他的只有孤独,他是在烦琐的宫中礼节、慈禧经常不断的严词训斥中长大的,他从小就心情抑郁,精神不快,身体积弱,难以抵挡疾病的侵袭,留下了难以治愈的病根。

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日,19岁的光绪皇帝举行大婚典礼。光绪的一位皇后两个妃子都是慈禧做主选的,皇后不是别人,正是慈禧亲弟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氏。慈禧选自己的侄女为皇后,为的是在把朝政交给光绪后,还能利用皇后来控制和操纵皇帝,起码可以监视和掌握皇帝的一举一动。

光绪的两位妃子是瑾妃和珍妃,二人是亲姐妹,但相貌性格却大不相同。瑾妃相貌一般,而且性格懦弱;珍妃貌美端庄,性情机敏。珍妃对光绪的同情和体贴,激起了光绪对未来的憧憬和热情,同时,也引发了他要在政治上摆脱束缚有所作为的欲望。大婚后的数年间,他与珍妃共同度过了一生中显得较为轻松的时光。

光绪临朝亲政后,53岁的慈禧表面退居颐和园颐养天年,实际上权势依旧,一如既往地把握着国家政务。她一方面处处限制光绪的权力,国家重要大事都要秉承她的懿旨去办理;一方面又通过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及亲信太监李莲英等人,暗中监视光绪的行踪。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强调博采西学,推行新政,授予康有为“专折奏事”特权。那些守旧的权贵重臣害怕光绪皇帝的改革会触动他们的地位,纷纷投靠慈禧并竭力挑拨他们“母子”的关系。慈禧也深恐光绪改革的成功会影响到她的独裁。这样朝廷大臣里出现了“后党”与“帝党”,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光绪亲政的十年,是与慈禧进行政治和权力斗争的十年,从中日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运动,双方矛盾日益尖锐。

重创:戊戌变法失败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在以慈禧为首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镇压下,变法运动最终失败,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遇害,光绪本人也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他的政治生活到此结束。此后,光绪度过了10年没有人身自由的囚徒生活。

光绪也深知慈禧的险恶用心,日夜担惊害怕,提心吊胆,对天长叹:我连汉献帝都不如啊!被囚禁在瀛台的光绪,心情抑郁,病情日益加重,体质直线下降。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八国联军人侵北京。慈禧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相传她临行前还不忘处置珍妃,命令太监崔玉贵把珍妃推到宁寿宫外的井中害死了。当光绪得知珍妃的死讯以后,精神就更加崩溃了,旧病复发,日趋严重,再也无法康复。

由此可见,从光绪自幼多病,到青年以后的病情逐步加重,都与他的政治处境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慈禧的长期压制和打击,是光绪得病的重要原因。从这一点看来,民间传说是慈禧把光绪害死的,并非全无道理。

传统说法留下重重疑团

戊戌变法中袁世凯的告密是关键情节,传统的说法是,因袁世凯告密而导致慈禧政变,究竟袁世凯怎样告密?至今众说纷纭,留下重重疑团。

戊戌年七月三十日,光绪帝颁密诏给杨锐,嘱维新派妥筹良策,推进变法。密诏中说:“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光绪帝意识到将有变故,自己处在危险地位,流露出焦急心情,要维新派筹商对策。八月初二又由林旭带出第二次密诏,令康有为“汝可迅速出外,不可迟延”。康有为、梁启超、林旭、谭嗣同等维新派的核心人物跪诵密诏,痛哭失声,誓死搭救皇帝,不得已铤而走险,决定实行兵变,包围颐和园,迫使慈禧太后交权。八月初三,谭嗣同夜访法华寺,会见袁世凯,劝袁举兵杀荣禄,围颐和园,对慈禧太后则或囚或杀。此后事情的发展有不同说法,传统说法是,袁世凯是个两面派,一面假意和维新派周旋,骗得光绪帝封他为侍郎,另一面看到慈禧的势力根深蒂固,决定投靠旧党。他用假话哄走了谭嗣同。八月初五,向皇帝请训,当天乘火车回天津,向荣禄告密,出卖光绪帝和维新派。当夜,荣禄赶回北京告变。八月初六,晨,慈禧临朝训政,囚禁光绪,捕拿维新派,杀六君子,百日维新遂告失败。

一个谜:政变之初,慈禧为何不捉拿谭嗣同

以上传统说法长期流行于史学界,但近几十年史学家对此提出疑问,否定了因袁世凯告密导致慈禧政变之说,其理由如下:八月初六慈禧实行政变,如果是袁世凯告密导致政变,则政变上谕中必定指名捕拿谭嗣同,因谭是劝说袁世凯围园劫持太后的人,属于“逆首”。慈禧太后绝不会放过他。何以上谕中只命捉拿康有为、康广仁兄弟,没有谭嗣同在内?而且上谕中康的罪名是“结党营私,莠言乱政”,罪名较轻。如果有围园劫太后之谋,则是大逆不道,罪在不赦,上谕中,何以轻轻放过?

又一个谜:荣禄不可能乘火车连夜赶回北京

还有,袁世凯在八月初五上午觐见光绪后,即乘火车回天津,“抵津,日已落”(袁世凯《戊戌日记》)。袁赶到荣禄处告密,已在夜间,荣禄得知围园消息后,万难在当夜赶去北京,把消息反馈给太后。因为,当时北京、天津之间的火车通行不久,只有白天行车,没有夜车,也缺乏夜间行车的设备、经验与技术。即使荣禄以直隶总督之尊也不可能下令加开一次夜车。荣禄于八月初五夜间万万赶不到北京,而慈禧太后实行训政却在初六上午,可见太后的政变并非由袁世凯告密所引起,政变时还不知道康有为等有围园劫太后之谋。政变是新旧两党长期矛盾积累的结果,守旧大臣杨崇伊等认为维新派乱政妄行,请求慈禧太后出面训政,这是守旧派的一个既定步骤,与袁世凯告密无关。

疑点重重的袁世凯《戊戌日记》

袁世凯在《戊戌日记》中说,谭嗣同深夜来访,再三要求袁世凯举兵杀荣禄,包围颐和园,并说不除此老朽(指慈禧太后),国不能保。”袁世凯闻言大惊,推辞敷衍,不肯答应。可是《戊戌日记》存在几个疑点。第一,包围颐和园,杀西太后,这是何等重大而紧急的事件,袁世凯告密如果是积极的、主动的,可以在第二天,即初四在北京找到北京的大臣告密,何必一定要回天津向荣禄告密?初三夜,谭嗣同找他密谈,提出围园杀太后之谋,初四一天何以袁无所动作,没有在北京告密?第二,据袁世凯说,初五返津见荣禄,即要告密,“略述内情”,忽有客人人座,因此欲言又止,只好等明天再说。此是何等大事,谭嗣同已募勇士数十人在京,事态一触即发,慈禧有旦夕之祸,却因为座上有客人,把此事延宕一天,难道袁世凯不能禀明荣禄有要事相告,设法把客人支走?袁世凯是何等精明人,办事却何其拖沓、糊涂?

袁世凯与维新党的关系

应该说,慈禧把袁世凯认作维新党人是有道理的。事实上袁世凯与维新党人联系密切,不但与闻兵变之事,而且参与密谋,作出投向维新派的承诺。他在维新变法问题上和康有为的思想十分接近。甲午战争以后,他即和康有为结交。1895年,在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以后,袁世凯时在督办军务处当差,他曾向光绪帝上书,条陈变法事宜,他当时的思想观点和康有为很接近。

1895年夏,康有为第四次上书,都察院、工部不肯代递,袁世凯曾帮助向督办军务处要求代递。不久,强学会成立,袁世凯积极参加,是发起人之一。后来袁世凯奉派赴小站募新建陆军,康有为等为袁设酒饯行。康有为对袁的印象也极好,认为:“袁倾向我甚至,谓吾为悲天悯人之心,经天纬地之才……”

袁世凯通过维新派的荐举,越级提升。袁对维新派感激不尽,他们之间的关系拉得更近了。维新派内部议论的机密事,也不避着袁,而且袁表示支持。不管怎样,光绪帝是合法的君主,袁世凯除了思想上与维新派有一致之处,无论从忠于君主的伦理观念说,或是为个人名利地位计,他也会向维新派靠拢。

八月初三,当光绪帝的密诏带到康有为那里,维新派的几位核心人物聚在一起,捧诏痛哭,商议救光绪的办法,其中竟有袁世凯的心腹徐世昌。如果不是袁已对维新派作出全力支持的承诺,维新派是不会让徐世昌参加这一秘密活动的。

袁世凯虽早已参与维新派的谋划,并承诺要支持维新派,但八月初三谭嗣同夜访,提出了杀荣禄、调兵人京围颐和园劫持太后之谋,袁世凯犹豫了。因为执行此计划极其冒险且难度很大。袁军虽精锐,但周围有聂士成、董福祥的军队牵制。聂、董的军队人数远在袁军之上。且袁军驻扎小站,离北京二三百里,要长途行军,突破聂、董二军的阻拦,奔袭颐和园,成功的把握实在太小了。

荣禄一直在窥测事态的发展,袁世凯被召进京,封为侍郎。荣禄很紧张,谎称英俄在海参崴开战,大沽口外,战舰云集。故调动军队,把聂士成军调到天津,把董福祥军调到长辛店,以防不测。并写信给袁世凯,催他赶快离京返津。袁世凯回到天津,并没有发生像他在《戊戌日记》中所说与荣禄的谈话,而荣禄只是把他留在天津,未让他回小站营中,并对袁世凯严密防范。袁世凯听说北京发生政变,慈禧太后再出训政,捉拿康有为,吓得魂飞天外,以为密谋已经败露,故“大哭失声,长跪不起”,向荣禄表示忏悔,并将谭嗣同夜访之事,和盘托出,为保全自己,出卖了光绪帝和维新派。


返回大全页:历史故事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