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孝庄皇太后是清朝最伟大的太后

时间:2017-05-17编辑:梓岚

对于后者,孝庄文皇后则加以容忍宽容,同倉董鄂妃进宫,同意将其在短短的4个月中由妃品级一路直线提升为皇贵妃品级,让顺治帝的情感得以宣泄而不致影响到清政权稳定的大局,表现出孝庄文皇后在执掌国政方面所特有的宽广胸怀与远见卓识。

顺治十八年(1651)正月初七,24岁的顺治帝因出天花,英年早逝。悲痛中的孝庄文皇后只得把全部精力放到孙子玄烨身上。

顺治去世之后,在孝庄的主持下,宣布先帝遗诏,由年仅8岁的玄烨即位,是为康熙皇帝,而孝庄文皇后则从此被尊为太皇太后。康熙失父之哀刚刚过去,10岁时又失去了生身之母。孝庄本来就十分疼爱孙儿玄烨,眼看着爱孙先后失去父母,对之更加爱护关心,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了对他的抚育培养之责。正如玄烨日后所回忆:“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奉圣袓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未敢越轨,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可见,孝庄对玄烨的饮食起居,言行举止,都悉心照料,而且要求十分严格,完全按照帝王的标准训练这个爱孙。

为使玄烨自幼就接受满族的文化教育,她又指示自己的侍女苏麻喇姑,既照料玄烨的生活,又教他说写满语、满文。同时又让其入书房,请名师讲读儒家的《四书》、《五经》,且“必使字字成诵,从不敢自欺”,培养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在学习满汉文化的同时,孝庄还灌输给他“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她”的思想,让侍卫教授玄烨骑射本领,如同读书写字一样,日有课程,终使玄烨弓马娴熟,箭无虚发,深深理解“念祖宗以来,以武功定暴乱,文德致太平,岂宜一日不事讲习”,而发奋学习文韬武略,为日后亲政治国奠定扎实的基础。

由于康熙年幼即位,即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孝庄也教导玄烨参加辅臣议政,学习执政经验,并经常向玄烨灌输“得众则得国”的治国思想,要求玄烨“宽裕慈仁,温良恭敬”,时刻谨慎,勤于朝政,以巩固其祖父和父亲留下的基业,逐渐使玄烨在政治上成熟起来。

由于辅政四大臣中鳌拜思想顽固守旧,且独断专横,擅自弄权,康熙显然不满,终于在康熙八年,智擒警拜,结束了辅政时期,自此康熙正式亲政。在f产除权臣鳌拜的过程中,史书虽未明说这是在孝庄指导下完成的,但从在此期间康熙帝频繁出入太皇太后寝宫的记载中,不能不让人得出这是孝庄文皇后指点筹划的结果。

康熙亲政之后,有关军国大事,仍常常向孝庄请教商议,正像《清史稿•孝庄文皇后传》中所说:“太后不预政,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因此,孝庄在世时,康熙朝前期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孝庄多参与谋划决策。如康熙十四年(1675),正当三藩作乱时,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乘机叛乱,严重威胁京师的安全,康熙十分忧虑。孝庄则适时向康熙推荐说:“图海才能出众,宜任之”,康熙即诏图海“授以将印”,领兵前往,很快平定布尔尼叛乱,使局势转危为安。这一切都说明孝庄文皇后不仅才干过人,而且眼力过人、胆识过人,只是不肆张扬、甘居幕后罢了。

身为一国之母,孝庄还以身作则,克己奉公地支持儿孙成就大业。顺治朝时,在国库发往灾区的赈济银款项中,就有孝庄文皇后宫中节省下来的上万两白银;到了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时,孝庄又先后两次拿出宫中银两、缎匹犒赏官兵,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因此平定三藩后,康熙帝亲到太皇太后宫中报告胜利的喜讯,是有着恭贺祖母大功的意味的。

终孝庄文皇后一生,其拥有“太后不予政”的美名。康熙晚年曾深情回忆说:“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30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康熙对袓母也一往情深,他几乎每天上朝前、下朝后,都要到孝庄那里请示问安。当孝庄病重时,康熙精心侍奉,日夜不离。孝庄病逝后,康熙几乎痛不欲生。康熙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有所作为的封建君主,与孝庄的精心培育、辅佐密不可分。

康熙二十六年(1687),孝庄文皇后病危。康熙帝五内俱焚,宁愿折己寿而为祖母添寿,亲自步行去天坛祈祷以示心诚。因时值寒冬,玄烨向苍天祈祷时流下的泪水竟冻在了脸上,可见祖孙情深似海。但此时孝庄文皇后毕竟年事已高,十二月廿十五日,历清初三朝更迭,为大清国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了一生的孝庄文皇后,病逝于北京故宫的慈宁宫,享年75岁。

在弥留之际,孝庄文皇后仍不忘国事,谆谆叮嘱皇孙不要过于悲伤,要以国事为重,丧事处理要从简,皇帝出了服丧期后就要听政,以免耽误了国家大事……孝庄文皇后的最后要求还是那么深明大义,怎能不赢得其后世子孙由衷的敬重呢?最后,孝庄文皇后被谥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葬于清东陵(今河北省遵化)之昭西陵。

由于孝庄文皇后名气甚高,故关于她的传闻轶事也为数不少,诸如耳熟能详的“庄妃劝畴”“太后下嫁”等,不一而足。所谓“庄妃劝畴”,是说清太宗皇太极为得一率清入关的领路人洪承畴而使了美人计,美人计的主角就是庄妃。“庄妃劝畴”出自民间传说,其文学色彩浓而历史真实少。从当时的宫闱制度以及以后发生的史实看,这种可能性不大。正史记载是皇太极礼贤下士的诚心感动了洪承畴,才使得他肝脑涂地地报答大清。这种说法还比较可信,当然,利益的保障才是最核心的问题。

“太后下嫁”指的是身为皇太后的庄妃,为了保住儿子的皇位,嫁给了掌握实权的摄政王多尔衮。虽然史学界为此争论不休,但目前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太后下嫁过。至于孝庄文皇后不与太宗文皇帝皇太极合葬而葬在清东陵的风水墙外被说成是太后下嫁的有力证据,是不了解情况所致。且不说布木布泰(孝庄文皇后的名字)谥号“文”,陵寝称“昭”,既是太宗的谥号,又是与清昭陵同一体系的理由;且不说正史中记载的孝庄文皇后生前有要葬在遵化的遗嘱在先,是因为她想卑不动尊,让太宗安寝,且十分留恋儿子福临和孙子玄烨。

就从昭西陵自身说起,孝庄文皇后崩于康熙年间,此时其子顺治早已安葬在清东陵之孝陵,而孝陵是清东陵的主陵,其子孙帝后陵是以孝陵为中心而左昭右穆排列的,若将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葬在清东陵的风水墙以内,在方位上必卑于其子,孝庄文皇后就成了为其子顺治帝看陵的了,这才是滑天下之大稽呢。这大概也是康熙帝几十年奉祖母于暂安奉殿的原因。而昭西陵位于清东陵之风水墙外,正是为了区别两者属于不同的帝陵体系,也只有这样才使孝庄文皇后之陵既不卑于顺治帝的孝陵,又别于以后诸位皇帝的祭陵。

同时昭西陵的许多特点都说明其在清陵中地位是最尊的,如只有昭西陵的大殿是级别最高的庞殿顶,而其他皇帝陵的大殿均是歇山顶,两者相比,帝陵反而降了一格;只有昭西陵的风水墙是两重围墙,而其他皇帝陵的风水墙为单重;其他后陵与皇帝共同拥有一个神道碑亭,而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则破例增建了神道碑亭……总之,孝庄文皇后终清一世是备受历代皇帝尊崇的。

其实,今人大可不必为太后是否下嫁而争论不休,因为无论孝庄文皇后下嫁与否,都不能抹杀其在清朝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一位丈夫新丧年仅30岁的宫闱女性,要斡旋于王公大臣中间,费尽心机地促成冲龄幼子得继大统。在教诲儿子施行仁政的同时,还要平息统治阶级内部各派势力的纷争,以保证大清的江山不致功畋垂成。国事种种已足令孝庄文皇后心力交瘁,可屋漏偏逢连夜雨,顺治帝的早逝,使清朝产生了第二位冲龄幼帝,孝庄文皇后不得不再次挑起辅佐皇孙治理国家的重任。

从某种意义上讲,康熙帝能除去鳌拜,重掌皇权,平定长达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实是仰仗祖母孝庄文皇后身居幕后为其运筹帷幄、指点江山。作为生长在封建社会后宫中的女性,能做到上述这一切是不容易的,可孝庄文皇后做到了,而且做得成绩斐然。顺治、康熙两朝实行舒缓的统治政策,战乱逐渐平息,生产逐渐恢复,人民生活趋于安定,保持了大清一统江山的稳定发展。总之,作为一位历经清初三朝的杰出女性,孝庄文皇后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代贤妃贤后。


下一节:慈禧彻底毁了大清王朝

更多后宫轶事请点击链接阅读:盘点古代后宫女人的荣耀和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