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康熙皇帝为何重用施琅?

时间:2017-04-01编辑:梓岚

有道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康熙皇帝重用施琅攻打台湾是台湾回归清朝完成统一,不得不说康熙真的会用人。

施琅于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初六日抵福建厦门视事。他吸取康熙三年和康熙四年间进军台岛失利的教训,为防止督、抚、提之间彼此掣肘,极为重视专征大权。

当月即上疏说:“督抚均有封疆重寄,臣职领水军,征剿事宜,理当独任。”

在攻台人选组成上,康熙同意巡抚吴兴祚因“有刑名、钱粮诸务,不必进剿”,但仍坚持“总督姚启圣统辖全省兵马,同提督施琅进取澎湖、台湾”。

然而总督与提督意见确实不合。

施琅主张利用南风,专门派人征讨,先打澎湖,“扼其咽喉”。他于康熙二十一年三月初一,又上《密陈专征疏》,再次要求皇帝为自己颁发专征台湾之敕谕,同时指出:总督姚启圣“生长北方,虽有经纬全才,汪洋巨浪之中恐非所长”,官兵驻在厦门,居中调度,催运粮饷。

施琅得知据守澎湖的是台湾实权人物及其主力部队时,更加坚定了这一方案。姚启圣则提倡利用北风,“分别攻击”,同时进军台湾、澎湖,总督、提督各领一路。二人意见针锋相对,不可调和,致使出兵日期一再拖延。

施琅于康熙二十一年七月十三日又上《决计进剿疏》,再次请求皇帝授权专征。他充满信心地表示:“如果皇上信任愚臣,委任臣为讨贼指挥官,让督抚二臣援助粮草,愚臣敢保证在短期内即可获胜。如完不成任务,臣愿受处罚。”

面对施琅的疏请,康熙态度极为慎重,令议政王大臣商议。十月初六,大学士等以议政王大臣议复“提督施琅请自行进剿台湾事”面奏请旨时,康熙再次询问大学士等:“你们各位有何高见?”

大学士明珠回奏道:“如让一人带兵去剿匪,就会充分发挥他的指挥才能。如让两人带兵去,势必会出现互相牵制的局面,以臣之见,让施琅一个去即可。”

康熙考虑总督、提督意见分歧,的确对出兵不利,于是改变原来态度,同意了多数大臣的意见,表示让施琅独自带兵征剿,是上策。

康熙对前方将领借口风向不顺,一再推迟出兵日期虽有不满,但他始终采取审慎态度,不轻率表态,坚持海道进取不同于陆路,尊重统兵将领意见,不强令进止, 使其能因地制宜,施展才干。后来他谈到当时的心情,说:“朕在陆战上尚能拿主意,海战不同于陆战,自己不能乱指挥,放手发挥行家的优势。”

在专征、合征问题上,康熙也不固执己见,而是考虑督、抚分歧难以调和的实际情况,修改原来谕旨,授予施琅专征大权,令姚启圣负责催趱粮饷,确保军需后勤供应。在配备将领时,康熙排除各方偏见,发挥众将官的积极作用。

施琅拟重用姚启圣处罚过的蓝理,而排斥受姚启圣器重的平阳总兵朱天贵,欲令其率兵返回浙江平阳原汛。兵部不同意蓝理署右营游击领舟师,然而康熙则认为这两人都可用,特旨批准蓝理署右营游击领舟师;令“朱天贵及原带官兵仍留福建,在后策应,听施琅调遣”。

在后来的海战中,蓝、朱二人均浴血奋战,果然英勇无比,朱天贵壮烈牺牲。

古人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人才各有所长,故善用人者,当扬其所长,尽其所能。康熙知人善任,善于用其所长,这才保证了进攻的胜利。

人们常说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之意。在用兵上,选择最佳之将领,则是取胜的关键。面对“海上风涛不测”的台湾岛局势,康熙听取各方意见,把专征大权压在了施琅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