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明朝:历史上很有骨气的朝代

时间:2017-03-08编辑:梓岚

这个朝代从立国到亡国,面对边患没有和亲,没有送礼,有的只是硬碰硬的对抗。就算被蒙古俘虏,皇帝也是宁死不降,最后另立新君打败了蒙古。可以说明朝是历史上一个很有骨气的朝代!

大家知道,在明朝永乐皇帝从南京迁都北京,原因之一就叫做“天子守国门”,一旦受到入侵,大明天子亲自在第一线守国门。到明末国家内忧外患,北京形势很危急,国家兵分两路对抗满清和内反李自成,对关外的土地依然没有放弃“全辽可复”的计划。从英宗到崇祯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中,明廷更是坚定,兵临城下宁死不迁都,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崇祯皇帝最终登上了煤山自缢殉国而死,忠于江山社稷。

尽管这种做法并不为人称道,却也显示了皇帝宁死不屈的一种态度。还有一点,汉朝、唐朝,包括后来的清廷长期实行“和亲政策”,而明朝则从没有拿宗室女子送于蒙古、满洲去“换”和平,这不能说不是一种“大不同”的骨气体现。

无论是对欧洲日本列强,都是没有和谈和退让;就是在崇祯,国家即将分崩离析的状态下,也没有丝毫退让,全歼日本海军,致使日本二百年一蹶不振;当李自成攻破北京,日本都不敢踏进中国一步。才有了后来世界各国认为“煤山之后,再无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明末抗清比南宋抗元更加激烈,全家投井、自缢殉国、立战而死的官员志士无数,光后来被追谥有据可考的就多达八千六百多人。他们大义凛然、壮烈殉国、从容就义、就义前每每慷慨赋诗。明末绝命诗在数量上是空前的多,而且大都是以热爱祖国和坚持民族气节为其主题,我想这就是我中华民族原有的精神与民族气节。

崇祯皇帝殉国前怕李自成伤害无辜百姓,就写了一首绝命诗给他:“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而宣统帝溥仪的豪言:“我不管日本人在东北杀多少人,运走多少粮食和煤,只要不让我当大清的皇帝我就不会心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