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盘点万里长征时八位甘肃籍少将

时间:2016-10-28编辑:梓岚

万里长征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伟大的革命性战略转移征程。新中国成立后,参加过长征的甘肃籍老红军幸存者不多,资料确凿者仅37人,真可谓百死一生。1955年,有7人被授予少将军衔,他们分别是:李化民、张明远、侯世奎、徐国珍、黄德魁、鲁瑞林、康健民。1962年,靳虎晋升少将军衔。

我们来简单认识一下这七位将军们。

李化民

三次进入日寇铁壁合围圈作战

李化民(1915年—2002年),临洮人

曾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

李化民参加了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建黎泰、金(溪)、资(溪)、东黄陂等著名战役和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在战斗中两次负伤。李化民在接受白继忠访问时回忆,水口战役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恶仗,其战争之惨烈,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所罕见。部队白天打仗,晚上就地宿营,指战员们疲劳过度,倒头便睡,次日拂晓才发现和尸体睡在一起。可谓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1941年,在晋冀豫区春季反“扫荡”中,率部在马子滩与敌恶战5天,完成了掩护八路军总部和边区政府转移的任务。同年5月在反“扫荡”中,为掩护129师师部突围,率两个营冲出重围到外线夹击敌人,三次进入日寇铁壁合围圈作战。

张明远

为巧渡金沙江立头功

张明远(1909年—1996年),岷县人

曾任总后勤部副部长

在红军长征的排头兵中,张明远是英勇的开路先锋。红军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后,要实现北渡金沙江入川的战略目标,刘伯承给张明远下达抢占绞平渡、夺取渡船的任务。张明远率领4个侦察员,化装成国民党军官,日行200余里,活捉敌代区长,又率部连夜奔赴绞平渡夺取渡船。在当地群众协助下,占领绞平渡,搞到4只渡船,为红军巧渡金沙江立了头功。

红军进入甘肃岷县后,张明远担任岷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他率领4个骑兵,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坎布塔,利用亲戚串连,找回躲在山里的群众,健全政府机构,还成立农会和乡苏维埃政府。在苏维埃政府的发动下,当地青年有3000多人积极报名参加红军,很快就编成了一个独立团随军北上。之后,征战河西,血沃祁连。

张明远曾在解放后回到故乡,四处了解当年补充到红五军中家乡子弟兵的消息。想不到一个团的部队,竟无一生还。白继忠印象最深的是,老将军谈到这里,仰天长叹,无限悲切。

侯世奎

长征中为掩护主力不幸被俘

侯世奎(1911-1976),兰州人

曾任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侯世奎所在的34师担任掩护主力、后卫警戒、收容掉队人员等任务。湘江战役中,红34师6000余人阻击桂军10万多人进攻。12月1日,双方在文塘一带发生激战。红34师向桂军发起连续冲锋,大批将士血洒疆场。12月5日,全师只剩下1000多人,被敌重兵包围。突围过程中,2营营长侯世奎负伤后被俘,在衡阳、昆明等地度过了三年多的铁窗生活,坚贞不屈。“七七”事变后释放政治犯出狱,即奔赴延安投身抗日战场。参加了新开岭、四保临江、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著名战役。

徐国珍

为制定《回民地区守则》提供依据

徐国珍(1912-1993),天水人

曾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甘肃省军区司令员

长征中,徐国珍率领的红五军团13师39团2营,从江西打到遵义,700多人的队伍只剩300多人。在翻越老山界后,这个营与敌三个师对峙了两天两夜,为掩护红军主力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1935年9月,徐国珍等甘肃籍指战员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军团首长聂荣臻、罗瑞卿等召集甘肃籍指战员开会,了解甘肃地形、民俗、气候等情况。当时到会的就有徐国珍等十几位同志。他们畅谈甘肃的风情,回答了军团首长关于渭河的水情是否架浮桥等问题。特别提到了回族的风俗习惯,为中央军委制定《回民地区守则》提供了依据。

红一、三军团到哈达铺后,徐国珍奉命随前卫团一起行动,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将自己的房东发展为共产党员。后红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此地时,这名房东因积极为红军提供方便而暴露身份,后遭国民党杀害。此外,徐国珍还在通渭找到一家地主,利用甘肃老乡的便利条件,借了5000银元和足够部队食用3天的粮食。

黄德魁

坚守阵地到最后 实现渡江北上

黄德魁1910-1992),临夏人

曾任湖北宜昌军分区司令员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进行战略转移,在艰难困苦环境中开始长征。黄德魁也随部队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历尽艰难,九死一生到达陕北。四渡赤水后,红军南下北渡金沙江。敌军五个团尾追而来,五军团的十三师占领制高点抗击,坚守九昼夜保障了主力部队安全渡江。而此次阻击战,黄德魁带领八连和师侦察连一道坚守阵地到最后,待五军团主力全部过江才撤离,从而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意图。

新中国成立后,黄德魁历任湖北宜昌军分区司令员兼鄂西北剿匪指挥部指挥长,领导完成了该地区的剿匪任务。此后,又先后调任中南军区公安部队第11师师长、中央建筑工程第7师师长、河南省冶金厅副厅长、湖北省民政厅副厅长、湖北省副省长。

鲁瑞林

为搭救伤病员往返四次过雪山草地

鲁瑞林(1911-1999),临夏人

曾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鲁瑞林出生于临夏,只读过一年的私塾,从八岁起就放牛、耕田、种庄稼。为了逃避民国17年(1928)发生于临夏的战乱,父母带着他们兄弟四人一路乞讨,翻过了马衔山,来到了榆中县马坡乡马坡村挖了两个窑洞安了新家。父亲和两个哥哥给有钱人种地做工,鲁瑞林给地主放羊。

在长征中,鲁瑞林历经突破湘江、抢渡乌江、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战役,曾为搭救伤病员而往返四次过雪山草地;在掩护中央军委和总部机关撤离娄山关时,鲁瑞林率全营官兵担负阻击任务,身上三处中弹仍然坚持战斗,坚决执行朱总司令“要顶住”的命令,出色完成阻击任务,受到军委电令嘉奖。

红四方面军进入甘肃后,鲁瑞林被任命为红31军91师民运科长,带领民运工作人员在农村发展党员和积极分子,建立苏维埃政权,为红军筹粮筹款,仅一个村筹集到粮食2万多斤。

康健民

所向无敌的骑兵

康健民(1916-1977)定西人,

曾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

由于家境贫寒,康健民七八岁时开始给地主养牛放马,骑着光背马在黄土坡上飞奔。1930年,国民党雷仲田部到定西招兵,说当兵能吃饱穿暖,每月还发军饷。为了填饱肚子,15岁的康健民成了国民党新编第十一旅的一名新兵。1932年7月,康健民参加了西华池兵变,进入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任陕甘红军游击队骑兵大队班长。组织上根据他善于骑射的特点,把他编入红十六军骑兵连。在马背上,康健民转战陕甘苏区,冲锋陷阵,传送文件,一次次胜利完成了任务。他本人,也随之从战士、班长、排长晋升到连指导员。

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甘边根据地,与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骑兵团被编为军团直属部队,康健民被正式任命为团长。9月下旬,他率团参加劳山战役。战役发起前,骑兵团隐蔽在劳山不远的山沟里,战斗打响后,他跨上战马,挥动马鞭,带领骑兵团飞速赶来,像一把尖刀直插阵地,占领了前沿山头。这一仗,红军歼灭敌军一个师,俘虏2000余人。紧接着,骑兵团又投入榆林桥战斗,他们以迅猛的动作,对敌人进行迂回包围,配合主力歼敌1800余人。

康健民是人民军队中最早的高级骑兵指挥员之一,为骑兵的组织建设和战术指挥,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艰苦奋斗,任劳任怨,直到1977年1月18日心脏病突然发作逝世前夕,还在忘我地工作。他走了,一句遗言都没有留下,亲属们说他像当年出征一样,骑着战马静悄悄地匆匆出发了。

靳虎

用另外一种方式去感知家乡的变化

靳虎(1911-1989),榆中人

曾任海军军械部副部长

靳虎参加了广东水口、江西广昌、福建建宁等多次重要战斗,勇敢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在广东水口的战斗中,红军和广东军阀作战,上级交给靳虎所在机枪连的任务是掩护主力前进,阻击敌人逃跑。当时,一部分敌人集中在桥上,靳虎组织火力向敌人猛烈扫射,打死敌人四五百人,另外两股敌人企图逃跑,靳虎带领一个步兵排冲上去,将40多名敌人全部活捉,缴获轻机枪3挺,重机枪2挺,步枪40多支,胜利完成任务,受到师部表扬。在1933年江西广昌战斗中,靳虎所在营掩护主力转移,他们坚持了两天一夜,敌人重兵把他们里外三层包围起来,危机四伏,在此重要时刻,靳虎带领全营战士从敌人的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冲出包围。这次战斗中,靳虎身负重伤,左胸部一连中了敌人5颗子弹,右腿也被炸弹炸伤。

在长征期间,靳虎的伤口复发了,行动十分困难,但是他仍然坚持行军和指挥战斗……

一生的戎马生涯,使靳虎将军遍体伤痕,一条腿和一只眼睛因受伤而变成残疾,另一只眼睛也受此影响导致视力减退。白继忠去探望时,老将军已双目失明多年,却一再表示要回家乡探望,摸一摸兴隆山的黄土。

今年是万里长征胜利80周年,请牢记这七位为中国革命奉献出宝贵生命的将军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