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时间:2018-07-27编辑:梓岚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思想文化革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失败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统治着中国。他们企图用封建专制思想来禁锢人们的思想,尊孔复古的思想甚嚣尘上。当时一些先进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开始对辛亥革命的失败进行反思,他们认为其原因就在于辛亥革命没有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文化革命。由此,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迷信。这成为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他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延揽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学者去北大任教。与此同时,《新青年》编辑部搬到北京,李大钊、鲁迅等成为了主要撰稿人。这样《新青年》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即德先生和赛先生,“德先生”指的是“Democracy”(民主),“赛先生”指的是“Science”(科学)。其中民主主要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提倡个性解放,平等自由,造就自主、自由的人。

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提倡以科学的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新文化运动还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其中旧道德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封建传统道德。新文化运动还打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来抨击封建纲常礼教。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旧文学,主张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包括文学的内容和文学的形式两个方面的革命。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文中作者指出写文章要言之有物,不能做无病之呻吟,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后来陈独秀发表的《文学革命论》中,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从而使文学革命的旗帜更加鲜明。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这是新文化运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鲁迅的另一篇作品《阿Q正传》等作品深刻揭露了旧礼教吃人的本质,为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新文化运动顺利进行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他指出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曙光”。李大钊还发表了另外一篇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由民主主义知识分子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文化革命。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猛烈批判,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新文化运动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启发人们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来,引发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使中国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