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古代船有多少年的历史

时间:2018-04-23编辑:梓岚

舟船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的人们为着捕鱼、打猎的需要,已学会抱着木头渡水了。后来又把砍下的树干挖空,造成了第一只独木舟。《周易·系辞》说“伏羲氏刳木为舟”,其所谓“舟”,即独木舟。

造出独木舟的同时,人们又把几根树木捆扎在一起,载人行驶在水面上,这样,又制成了木筏。木筏的使用面积大,制作起来也更容易,于是,人们在水上运行,再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了。受木筏的启发,人们又陆续制成了竹筏、草筏和羊皮筏等。

这样,独木舟和筏子便成为我们祖先最简陋也是最重要的渡水工具了。

据考古发现,在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已有木桨出土,说明那时的人们已在使用独木舟了。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浙江杭州水田畈和吴兴钱山漾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都有独木舟木桨出土。目前,虽新石器时代的独木舟尚未有实物出土,但晚于原始社会的独木舟已先后出土20余只。从这些古代独木舟的形制来看,后来的船只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木船的形成,最早是在独木舟的基础上加装木板以增大容量,于是原来的独木舟就变成船底了。早期的木板船仅由一块底板和两块舷板组成,即所谓“三板船”;此后历经演变,始有了尖底或圆底且形制完整的木板船。

1978年在河北平山战国时期中山国一号墓附近出土的五条船,便是最早的木板船实物。与此同时,人们对筏也进行了改造,在它的四周安上木板,又逐步演变成另一种木板船。应该说,由独木舟和筏发展到木板船,这是造船史上的飞跃,它开辟了航海及河运史上的新时期。

继舢板(即“三板船”)而后,人们受木筏制造原理的启发,又造出了舫,即把两艘以上的船体并列连接起来以增加船的宽度,提高船的稳定性和装载量。“舫”也称“方”、“枋”、“方舟”、“方船”、“枋船”,或写作“航”。除了由两只船体构成的舫外,在历史上还出现过由多只船体构成的舫。这种船行驶平稳,上面可以建造庐舍,成为达官贵人出游时的专用船。

周代对乘船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天子乘坐“造舟”,诸侯乘坐“维舟”,高级官员乘坐“方舟”,一般官吏乘坐“特舟”,普通百姓只能乘用“桴”。“造舟”由多只船体构成,“维舟”由四条船构成,“方舟”由两条船并成,“特舟”是单体船,“桴”就是木筏和竹筏。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已有专设的造船工场——船宫。诸侯国之间经常使用船只往来,并有了战船的记载。战船是从民用船只发展起来的,但出于进攻和防御的需要,它在结构和性能上的要求都比民用船只高。可以说,战船代表着各个时期最高的造船能力和技术水平。

吴国水军的战船是当时最有名的,它包括“艅艎”、“三翼”、“突冒”、“楼船”、“桥舡”等多种舰艇。舱艎又写作“余皇”,是国君乘坐的大型战船,战时作为指挥旗舰。水军的主要战舰是三翼,即大翼、中翼和小翼,有较高的航行速度。其中大翼长10丈,阔1.5丈,可以载士卒9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