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古代马车的历史

时间:2018-04-23编辑:梓岚

中国是最早使用车的国家之一。相传中国人在4600年前的黄帝时代已经创造了车。大约4000年前的薛部落即以造车闻名于世。《左传》说薛部落的奚仲担任夏朝“车正”官职,《墨子》、《荀子》和《吕氏春秋》也都记述了奚仲造车之事。夏人的主要活动区域在今山西南部与河南中西部一带,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便是典型的夏文化遗存,这里出土了大批包括刀、锥、凿、铲等生产生活用具的青铜器,它们在制造车辆和开辟道路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夏朝已有主管马牛牧养驯育与使用的“牧正”和主管战车、运输车制造、保管和使用的“车正”,他们应是我国早期主管交通的专职行政人员。商的始祖契是夏禹的同时代人,到其孙相土时,商人已能用四匹马来驾车。相土的曾孙王亥又学会了用牛来驾车,并赶着牛车到有易氏(今河北中部)去贸易。商朝建立后战车的使用已十分普遍,车辆的制造技术也有很大提高,能够造出相当精美的两轮车了。据甲骨文中的许多“车”字分析,商朝的两轮车已有一辕、一衡、两轭和一舆。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时曾调集战车三百多乘,再加上附庸国的参战兵车,兵抵牧野时已有兵车4000乘了。西周的车辆又有重大改革。《说文》说,商代三匹马所拉之车谓之骖,周人增加了一匹,谓之驷。河南浚县辛庄村周墓出土车12辆,马骨竟为72架,说明已有六匹马拉的车。

春秋战国时期,车辆制造业有了更快的发展。《左传·定公十三年》记载齐侯有专车“广乘”,齐卫两君曾合乘“广乘”,车上还载有甲士,奔驰疾速。这标志着齐人的造车技术已很高超了。而《考工记》所记载的精微造车技术,实与此有关。至于秦国的“千乘八返”,即秦景公弟用千辆车,往返八次往晋国转移财产事,更是其运输能力的最好展示。到战国时期,车辕开始由单辕改为双辕,不但更加牢固,载重量也更大了。

先秦时代的车,总的来说分为“小车”、“大车”两大类。驾马、车厢小的叫“小车”,也叫轻车或戎车。驾牛、车厢大的叫“大车”,小车除贵族出行乘坐外,主要用于战争。战国时,战车的多少已成为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标志,故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说法。大车则被看做“平地任载之具”,只用来拉点东西而已。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车同轨”,对车辆制造的技术和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秦始皇五次大规模巡游,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车马。至今我们还可以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看到大量兵马车件。如按兵马排列形式复原,三个坑的驷马战车有100多辆,战马1000多匹,形象地展现出秦军的兵种编列和武器车辆情况。

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侧的车马坑中,还出土了两辆大型彩绘铜车马,其大小为真车真马的二分之一。一号车为立车,即立乘之前导车。二号车为安车,即坐乘之轿形车。这些前所未有的考古发现,反映了我国2000多年前马车制造的精湛技艺。

到了汉朝,单辕车逐渐减少,双辕车有了大发展,车的种类也增多,且主要用于载人装货,而不是用于战场了。汉朝最高级的马车是皇帝乘坐的“辂车”和太后乘坐的“金根车”。据《后汉书·舆服志》描写,金根车上有“鸾雀立衡”、“羽盖华蚤”。高级官吏乘“轩车”,这是两侧有障蔽的车。

一般官吏乘“轺车”,即一匹马驾驶的轻便小车。贵族妇女乘坐“辎车”,车厢像一间小屋子。汉朝大车的样子和现在的大车相似,车体长,有的带棚盖,车舆前有门窗,门窗上下有栏板,舆后栏有门两扇,可以开闭。

东汉和三国时期出现了独轮车。这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交通运输工具,在交通史上是一项重要的发明。汉代科学家张衡又发明了举世闻名的记里鼓车,即利用减速齿轮系统带动车上小木人以报告车行里程的机械车。三国时期的马钧还发明了指示方向的指南车,是一种由车子和一个小木人构成的指示方向的机械,在车中自动离合齿轮装置的作用下,木人的手始终指向南方。它与记里鼓车都是我国古代车辆机械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

南北朝时出现了12头牛拉的大型车辆。当时还出现了磨车,车上装有石磨,边行动边可以磨面。至于三轮车,在唐末五代时就已出现,但没有得到推广。宋朝官员们坐轿子,故高级车辆的制作不受重视,制车技术的重点渐由乘人的车转到载货的车。宋朝的大车叫“太平车”,用五至七头牛拖拉。

这时的独轮车有前后两人把驾,旁边两人扶拐,前用驴拉的,叫做“串车”。明朝将前用驴拉、后以人推的独轮车叫“双缱独轮车”。明清时期除了陆续出现许多新型车辆和异型车辆外,还出现了帆车,即在车上加帆,利用风力以助车行进。到清朝时又出现了铁甲车和轿车。铁甲车有四轮,轮的直径约一尺,车厢包以铁叶,以保安全。轿车是马车和轿子结合的产物,外形如轿,用马和骡拉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