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的后人找到了!

时间:2017-01-11编辑:梓岚

专家向冯记生(左一)了解当年情况

在狮岭敬老院,我们见到了这位已风烛残年的老人。他与另一位老人住一间房,此时正在吃饭。老人脖子上系着围裙,动作迟缓,耳朵也很背,需要人附在他耳边大声传话。但老人头脑还是比较清醒的,他一眼认出了随我们一起去的族人冯玉云。当我们问他有没有听父亲或祖父说过冯云山的故事,老人家悲伤地说了三个字,(同是花都老乡,小编恕不写出)便声音哽咽,泣不成声。通过宗亲断断续续的翻译,他说从小就听父亲听说起曾祖死后家中的不幸,祖母、大爷被杀,祖父为逃避清兵追捕,一路颠沛流离,沿街乞讨,吃尽了人间的苦。祖父将这些经历传给了父亲,父亲又将这些苦难记忆告诉了他。几十年封存的记忆一下打开,老人难过得饭也吃不下去了。见老人情绪波动较大,我们简单地问了几个问题便退了出来。

由此看来,冯云山次子确实曾经逃亡在外,年幼无法生活,只好乞食为生,从清远到了香港,又从香港回到罗浮山(今属博罗县),最后由罗浮山回到花县狮岭尾。《太平天国起义记》、《太平军纪事》所说的,“逃亡在外”并“随罗孝全牧师至上海”可能属实外,其他都是讹传。然而,这样一个名人之后,在花都这么多年怎么会没有一点声息。

与南王曾孙冯记生父子合影

冯云山故居在1978年就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然而,我们的寻访之路却是如此的艰难。通往故居的路上杂草丛生,荆棘满布,有些地方还要猫着腰匍匐前进。走在前面的向导手拿砍刀,一边斩除路上比人还高的杂草和荆棘,一边介绍故居的情况,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们才来到所谓的“故居”。

冯云山故居仅有两个碑和几段墙基

冯云山故居就是一个围墙,围住了两块碑石和一段墙基。冯云山早年家庭富裕,为支持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变卖了不少家产。这里曾经是九厅十八井,如今已是一片荒凉。一块碑上写着:“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冯云山故居旧址,广东省革命委员会,一九七八年七月十八日重新审定公布。”另一个碑座和写着碑文的黑色的大理石碑面已经分离,大理石碑面断成两块,现拼接在一起,上写着碑文:“冯云山故居位于新华街大布村禾落地,建于清代,清咸丰四年(1854)遭清军烧毁,现仅存几段数米长的残墙基。2003年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出部分墙基。该建筑坐南朝北,总面阔为37.2米,总进深29.6米,占地面积1101平方。

冯云山故居遗址

冯云山1815——1852,原名乙龙。自幼博览经史、天文、地理、历算、兵书等。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与洪秀全共创拜上帝会。次年与洪秀全参加与领导金田起义,任后军主将、前军副军师。同年十二月在永安被封为南王、七千岁。创制太平天国历法、取代清朝纪年,并协助洪秀全订立《太平军目》、《太平礼制》、《太平天历》等政令。咸丰二年五月,在全州战役中炮受伤,牺牲于蓑衣渡。”

冯云山故居石碑

冯云山故居简介

冯记生大儿子冯新伟(右三)回忆故居往事

冯云山是太平天国开山祖和垦荒牛,他为拜上帝教的传播以及太平天国根基的奠定立下汗马功劳。他的后人们在花都这么多年,居然籍籍无名。冯记生的大儿子冯新伟告诉我们,1970年,他十四岁的时候,有几个自称是武汉大学的教授找到他们家,问了一些情况,后来就没了下文。在八十年代,花县有一个搞文史工作的同志也找父亲聊过,后来也没了消息。他们三兄弟都是当地的普通村民,父亲平时说的也不多,过去一直搞运动,怕受身世牵连,不敢跟人说他们是南王冯云山之后。这些年,太平天国起义也不断被人质疑诟病,这事也就不再提起了,他们这一代对这些都不是很清楚。现在,只有他那86岁的父亲知道这些往事,如果他再过世,这段历史就真的无人知晓,彻底湮灭了。

冯记生一家三代合影

老人的三儿媳在敬老院工作,所以老人身体不好之后就来到敬老院居住,孙子孙女们平时也在这儿玩耍。冯记生的三个儿子又生了五子二女,南王冯云山应该没有绝后之虞了。后代们在这里虽然没有祖辈那样叱咤风云的名声,但过上了普通人安稳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