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闽南地区为何奉哪吒为地方神?

时间:2016-10-15编辑:历史狂流

哪吒的形象深入人心,举国妇孺皆知,此形象受全国人民喜爱。尤其是闽南地区,闽南当地奉哪吒为地方神。那闽南地区人民为何偏偏对哪吒青睐有加?这其中的原委是什么呢?

汉语文献中最早关于哪吒的记载,是北凉昙无谶译出的《佛所行赞》:“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皆悉大欢喜。”唐代以前,有关哪吒的零星记载均依附于毗沙门天王,未见其个体形象。逮至唐代,“开元三大士”将印度兴起的重视密咒、手印、仪轨修持,分为金刚界和胎藏界两部密教传入中国后,“开元三大士”之一,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肃国公、司空”的不空译出了六部有关毗沙门天王的经文、仪轨,其中《毗沙门仪轨》中记载了天宝年间,安西被石、康等五国围攻,玄宗向一行禅师求助,一行举荐不空建立道场,“请北方天王神兵救”,之后北方毗沙门天王第二子独健领天兵救援安西并解围得胜的神迹。一个哪吒,两种面貌。

 

在众多明清神话志怪小说人物中,至今仍广受青睐甚至成为流行文化重要一员的除了齐天大圣孙悟空以外,当属哪吒三太子了。全国范围内较为少见的哪吒信仰,在闽南和台湾地区却非常兴盛,民间宫庙里的供桌上常常有手持火尖枪和乾坤圈、脚踏风火轮的哪吒神像。

从《哪吒闹海》到《我是哪吒》,不同时期的动画作品都着力塑造哪吒叛逆而敢为的小英雄形象,其独树一帜的反叛精神与崇尚孝道的中国传统文化格格不入,因而被新青年视为偶像。如著名摇滚乐队“痛苦的信仰”就以哪吒为标志,在《闹海》中唱道:“今朝我三头六臂,身后的莲花盛开,回来我取你性命,再闹东海。”哪吒成为了朋克精神的代表。

说到哪吒在流行文化中的形象,还要提一下台湾的“电音三太子”:梳着双辫,大眼睛小酒窝,是一个充满萌感且全无叛逆的儿童人偶的形象,频频在各种文化节甚至高雄世运会开幕式上伴随电音舞曲摇摆蹦跳,成为台湾文化的代表。为何哪吒在台湾会演化出这样一种形象?传统哪吒信仰与源于福州的神将(人在其中扛行的空心神偶)相结合,再融合电音娱乐元素,就形成了这样别具一格的电音三太子。

 

是否因《封神演义》和《西游记》深入人心,哪吒信仰才会在闽台长盛不衰?深究之下,其实不然。

“子随父荣”:伴随密教毗沙门天王信仰而兴起,哪吒并不是一个中国孩子,他的名字是梵语Narakubara(那吒俱伐罗、那罗鸠婆)译名的略写。在印度佛典中,他的父亲也不是陈塘关总兵李靖,而是四天王之一的毗沙门天王,也即北方多闻天王。

汉语文献中最早关于哪吒的记载,是北凉昙无谶译出的《佛所行赞》:“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皆悉大欢喜。”唐代以前,有关哪吒的零星记载均依附于毗沙门天王,未见其个体形象。逮至唐代,“开元三大士”将印度兴起的重视密咒、手印、仪轨修持,分为金刚界和胎藏界两部密教传入中国后,“开元三大士”之一,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肃国公、司空”的不空译出了六部有关毗沙门天王的经文、仪轨,其中《毗沙门仪轨》中记载了天宝年间,安西被石、康等五国围攻,玄宗向一行禅师求助,一行举荐不空建立道场,“请北方天王神兵救”,之后北方毗沙门天王第二子独健领天兵救援安西并解围得胜的神迹。

唐代边境战事频仍,一位战神的兴起满足了民众的精神需求,因此,毗沙门天王在中原受到了格外尊崇,被赋予“镇护国土,随军护法”之神力。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有人“背刺天王,自言得神力,入场人助多则力生”。而《北梦琐言》也记唐末名将李克用“于新城北以酒酹毗沙门天王塑像,请与仆交谈。天王被甲持矛,隐隐出于壁间”。玄宗和僖宗两度奔蜀,中原的毗沙门信仰随军民进入四川,巴蜀各地石窟里留下了34尊毗沙门造像,这些都是其信仰风行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