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貂蝉:历史上真有此人吗?

时间:2017-10-12编辑:历史狂流

事有凑巧,董卓因久未见貂蝉,这时来到后花园中寻觅。只见吕布把他的画戟放在旁边,抱着貂蝉说悄悄话。董卓无名火起,一步上前,抢过画戟就刺,吕布掉头便走。董卓胖,赶不上,飞起一戟,被吕布挡落在草中。吕布与董卓的关系彻底破裂。

王允早已接到貂蝉快报,迅速把吕布接到家中,痛斥董卓不是人,把吕布的貂蝉无端抢走,据为己有。说这貂蝉本来是吕布的。自己心爱的人被抢走,是可忍,孰不可忍,吕布扬言要报仇。于是,一番同仇敌忾、刺杀董卓的计划便周密完成。

“千里草,何青春;十日上,不得生。”这一首当时流行在长安街头的童谣,预示着董卓就快要死了。这时,轻车都尉李肃成为王允手下的传令官,按照计划去见董卓,说是天子有诏,欲会文武大臣于未央殿,商议将帝位传给太师之事。

董卓老贼早有篡权之心,听到这话自然心花怒放,根本没有犹豫,快快地起程进京。一路上车轴断了,马辔头断了,而且路上狂风大作,尘土蔽天,董卓认为这些都是不祥之兆。

李肃却解释说:“弃旧换新,将乘玉辇金鞍;万岁登基,必有红光紫霞,这些都是吉兆。”董卓在走进未央殿时,遭到埋伏在殿内的军士伏击。吕布一戟直透董卓咽喉,李肃把董卓的人头割在手中。

董卓死了,大快人心,朝野欢声雷动。

吕布也将貂蝉迎回家中,如愿以偿。

然而,历史上并无貂蝉其人,貂蝉形象完全是宋元以来通俗文艺虚构的产物。可以说,这已是三国史和《三国演义》研究界多数学者的共识。貂蝉位列中国四大美人之列,不可不说是《三国演义》的一大功劳,但这并非是作者的主要目的。貂蝉只不过是作者刻意在《三国演义》中,为树立男性角色的完美形象而设立的铺垫角色。

纵观《三国志》,只有区区一句话有些貂蝉的影子:“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全篇连名姓也无,只称“卓侍婢”。连容貌如何、身家来历、与布卓之间的决裂有何关系,均未提及。

而到了《三国演义》中,卓侍婢(貂蝉)的出身、容貌、年龄等无不交代详细,并且细细交代了一个女子如何巧施连环美人计,终究使董卓吕布父子互相为敌的过程。且看《三国演义》中貂蝉如何出场:“(允)忽闻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乃府中歌伎貂蝉也。其女自幼选入府中,教以歌舞,年方二八,色伎俱佳,允以亲女待之。”在这里,貂蝉的出身,已经从董卓府中的侍婢,变做司徒王允家中自幼长成的歌伎,且又有王允以亲女待之的渊源,为后来王允献美人的计策做了充分的铺垫。

试想,如果身家没有这般正当来历,只言普通买来的歌伎,似乎又不够清白,让董卓吕布父子为她吃醋相争,倒也的确难以想你。为貂蝉加上若干来龙去脉,使父子二人的决裂有了合理的铺陈。

罗贯中再对人物关系作了创造性的改造,才进一步突出了貂蝉的美丽、聪明和机警,使貂蝉的形象更加优美动人。

既然貂蝉是虚构人物,通俗文艺叙述其籍贯、经历等自然有较大的随意性。具有代表性的是元杂剧《锦云堂美女连环计》中貂蝉自述身世,说自己是“忻州木耳村人氏”。对此,学术界从来没有当过真,因为本来就是虚构。

事情本来很清楚,但仍然不时有人提出这样、那样的说法,企图把貂蝉拉作自己的前辈“老乡”。

1991年,有人发表文章,说“貂蝉是陕西保安县(今志丹县)貂家谷沟人”;后来,又有人根据民间故事,说貂蝉和吕布都是山西定襄人。后来,四川某县又声称发现了貂蝉的墓碑,似乎貂蝉又成了当地人。这些说法,都是无中生有而已。

12共 2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