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誓碑遗训:赵匡胤的遗训内容及目的介绍

时间:2017-10-10编辑:历史狂流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称帝,开创宋朝。宋太祖赵匡胤曾在太庙上立下誓碑,上刻誓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宋朝每一个新登基的皇帝都要去看此碑。在“靖康之变”后,开封城破,人们才看到石碑上面的内容。那么,赵匡胤立下此碑有何用意呢?他的遗训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动机和意义?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誓词第一条内容往通俗里说,就是“保全柴氏”。柴氏,即周世宗族人。保全柴氏,在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就已经这样做了。一方面,赵匡胤的兵变没有喋血宫门、横尸遍野,兵变入城时严明纪律,对百姓秋毫无犯。当然,赵匡胤保全柴氏很大程度上是安抚了民心,防止哗变,再者,赵匡胤本身是一个读书人,多少有一些对前朝施以仁义的觉悟。

此外,赵匡胤“保全柴氏”的最终目的可能在于“保全赵氏”。作为一个能文能武的开国帝王,赵匡胤应该知道没有一个朝代能够永世长久,况且自己的皇位来的又不是很正当。因此,他希望自己的保全前朝的做法,来影响宋之后的帝王,有朝一日天下易主,后代统治者也能够按照赵匡胤当初的做法来“保全赵氏”。赵匡胤是一个豁达自信、宽厚仁慈之人,思考往往也胜人一筹,对后代的考虑不可能不长远。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宋朝对士大夫、读书人礼遇有加,使得宋的文化领域发展空前绝后,陈寅恪曾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可见宋朝对文人、文化的重视,这和宋朝抑武扬文的国家政策有关系。

赵匡胤是以武将的身份夺得帝位,他深知武将对一个国家政权的危险是可怕的,后来他自导自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甚至,他立下这样的遗训,就是希望继承者们,能够重视文人的国家统治中的作用。这一政策导向的作用,使得文官地位明显高于武官,确实让国家的内乱少了很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阶级矛盾。但是,在抵御外敌上却力不从心。

历史上,北方的军队往往就能很轻易地冲破宋朝边界,直指都城开封。也许赵匡胤自身也没有料想,自己的“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誓言可以极大繁荣一个民族的文化,却断送了政权。

太祖碑誓,可以说是宋朝统治者的行动大原则,使宋成为文人的天堂,成就了文化的繁荣,但在历史发展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以“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衍生出来的抑武扬文政策,让宋军事孱弱,无力抵抗蒙古入侵,最终导致政权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