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偷梁换柱”的故事

时间:2017-07-20编辑:梓岚

建安四年(199)春,袁绍经过几年的战争,终于占有幽、 冀、青、并四州,军队增加到几十万,统治中心在邱城(今河北磁县东南三台村),成为北方最大割据势力。四州中以冀州人口最多,农业较发达,是人力物力的补给基地。袁绍同北面的乌相、鲜卑等族保持着和亲关系,后方较为稳定居于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有利地位。

曹操占据着充州和豫州,统治中心在许(今河南许昌)。 他在镇压青州黄巾军后,收编其中精锐,扩大了武装力量,建安元年(196),把汉献帝迎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北方,他是可以跟袁绍抗衡的唯一力量,但是,兖州比较狭小, 豫州饱受战争的劫难。为摆脱不利处境,曹操在许昌等地招募遣亡农民,兴修水利,进行电田,并打击和抑制豪强。这些措施,对解决军粮和巩固后方,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

建安四年,袁绍自恃兵多粮足,决定出兵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进攻许昌,企图一举消灭曹操。当时,大将沮授认为,由于连年征战,军队疲惫,百姓穷困,府库空虚,不宜进行大规模战争,因此建议先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然后再作南下打算。他建议把主力屯驻黎阳,一面准备船只器械,一面派出一些精锐骑兵去扰乱曹操,使其不得安宁。但是,袁绍急 欲南攻蒈操,以克许称帝。因此拒绝沮授等人的建议,调力,战4万队,决心攻曹:为了夹击曹操,派人联络荆州的刘表和穣城(今河南邓县)的张绣。侶是,刘表不愿配合 袁绍,张绣反而带领手下投降了曹操。

曹橾分析了袁绍的情况,认为他“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溥” ,病虽多将骄而政令不一。因此,决心以2万左右的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为了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曹操进行了如下部署:八月,统军再渡黄河,抢占冀州重镇黎阳,另令臧霸攻克青州齐、北海(今山东淄博和寿光一带以牵制袁军,巩固东翼。派于禁率步骑2000驻延津(今河南延律北),与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的刘延呼府。

九月,曹操回许部署,分圬至官渡(处鸿沟上游,临汴水) 设防,保卫许都。十二月,曹操自许昌移驻官渡。官渡是许昌北面的门户。會操鉴于裒绍兵多,便选择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官渡进行重点设防,阻挡袁军进攻许昌。

正当曹操布置对袁绍作战之时,原来依附曹操的刘备, 占据邳(今江苏邳县东)等地,与袁绍呼应,反对曹操。曹操为避免两面受敌,抓住刘备兵力尚未集中和袁绍迟疑不决之机,果敢东征,一举获胜,俘刘备之将关羽。養操获胜后, 率军急回官渡。

建安五年二月,袁绍统步兵10万、骑兵1万进占黎阳, 企图寻曹操主力决战。他派兵一部攻延津守将于禁,并派大将颜良等围攻白马,以掩护主力过河。谋士荀攸给曹操献上“偷梁换柱”之计:敌强我弱,不能硬拼,只有先设法分散它的兵力,阔开它的主力,才能扭转局势,取得胜利。其具体方案是:曹操亲率部队直奔延津,伪装成要渡河北上进攻袁绍后方的架势,裒绍见状必然会分兵前来迎战,这时曹橾再挥戈 东向,t奔白出其不意,击败袁军,

曹操采纳了荀攸的计谋,率军进至黄河口延津,布置上兵,民众赶造船只,制造即将渡河的假象。袁绍闻汛急忙率主力部队向延津移动,只留下颜良继续围攻白马。曹操见调动敌人精锐、分散敌人兵力的目的已经达到,便调转兵锋,轻骑东袭白马,前锋张辽、关羽斩颜良,击败袁军,解內马之围。

白马获胜后,曹操率部沿河西退。袁结令主力渡河追击,并亲率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率五六千骑迸缶曹军。曹操命令部队解衣卸甲,丢抛物资,引诱袁军,文丑 有勇尤谋,急于为颜良报仇,拼命追赶曹操。待到阵前,见到处都是曹军的辎重、财物,袁军便四败争抢,队伍一片混乱。 鲁操趁其混乱之机,令600名骑兵出志,斩杀文丑,再次击败袁绍军队,同时,于禁、乐进等率步骑5000,自延津西南沿河 至汲、获嘉(今河南新乡境),焚烧袁军30余屯,歼敌数千,俘将20多人。于禁南至原武(今河南原阳),击破袁军杜氏津营屯。

颜良、文丑是袁绍手下大将,二人被杀,削弱了袁军的实力,打击了袁军的士气,从而为官渡之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此战中,如果不是使用“偷梁换柱”之计,而是直接占 解白马之围,那么袁绍必将率主力前去增援,与原来围攻白马的颜良会师,合力攻击曹军,曹操就会腹背受敌,处境不妙。而此计的运用,分散了袁军,调开了它的主力,从而形成了局部的优势,并迸而贏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