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择木而栖”的故事

时间:2017-07-19编辑:梓岚

择木而栖是立身处世的一方面。伹若能择到一个好的 “木”下而处,并能飞黄腾达,则其处世的谋略是不可低估的。 李斯正是其中一个。

李斯生于战国末年,年轻时当过小官,对当时现实和自己的处境很不满,一心想建功立业。他经常看见在厕所屮觅食的老鼠,遇见人或狗就慌忙逃窜,样子敁得十分狼狈。再看粮仓中的肥鼠,自由自在地偷吃粮食,没有人去打扰。

李斯由此而感叹,人要像粮仓之鼠,才能为所欲为、自由自在::他到齐国去拜荀子为师,专门学习治理国家的学问。

学成之后,李斯仔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楚王无所作为,不值得为他效力;其他几国势单力薄,也成不了大气候; 只有秦国能有所作为,于是他决定到秦国去。

临行前,荀子问李斯去秦国的原因,李斯回答说:“学生听说不能坐失良机,应该急起良追。如今各国争雄,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时机。秦国想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到那里去正可以下一番大事业。人生在世,最大的耻辱是卑贱,最大的悲哀是穷困。一个人总处于卑栈贫穷的地位,就像禽兽一样。不爱名利,无所作力,不是读书人的真实想法。所以我要去秦围。”荀子对此大加赞赏。

李斯刚到秦国时并不得志,后来相国呂不韦发现李斯博览群书而加以重用,李斯才有了接近秦始皇的机会。

这时秦始皇正想一统天下,李斯趁机向他献计说凡是 成大事收者,都应抓住时机。秦国在穆公时虽然强盛,由尸 时机不成熟,没有完成统一大业。自孝公以来,土室衰微,诸 侯争簕,各闰连年打仗。现在秦国闻力强盛,大王英明,消灭 六同像除灶尘一样容易。这正是完成帝业、统‘天下的大好 时机。如果错过机会,等各国强大并联合起来后,那时虽有 皇帝的英明,也难以吞并天下了。”

秦始皇听了这些话十分兴奋,马上提拔李斯为长史,按 他的谋略派谋士刺客到各国去,用重金收买各国大臣名士 收买小了的就剌杀。与此同时,又派出名将率重兵以武力威 胁,迫使各国就范。

在十年时间内,李斯辅佐秦始皇消灭了六国,完成了统 一天下的大业。他因此为秦始皇所器重,官位上升到了丞相。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 动者,未之有也;不诚,米有能动者也。”

诚实,在任何时候都是人的可贵品质。

魏世祖太武帝时,髙允与司徒崔浩奉命一同著成《M国纪》。高允任侍郎、从事中郎兼任著书郎。他精通天文历法, 在著述过程中,经常匡正崔浩的谬误,令人叹服。

当时,有著作令史闽湛等人乖巧奸佞,深得崔浩信任。 见崔浩注释的《诗》、《论语》、《尚书》、《易》,便上奏章,说 马、郑、王、贾所注述的《六经》,疏漏谬误之处很多,不如崔浩所注精微,因而请求将这些在境内流行的各家注述书籍统统 搜集收藏,颁发崔浩的注书让天下人学习。同时清求胜祖赐命,让崔浩再注释吹捧《礼传》,以使后生晚辈们能够真正领会其中的义理。

有人抬轿子,大事吹捧,崔浩飘飘然不知所以。吹捧有功,崔浩心中有数,决不能亏待,上表推荐,称赞他有著述的才华。不久,闽湛又怂恿崔浩将其撰写的《国纪》全文刊刻在石碑上,立于交通要道,求永垂不朽,并借以影明崔浩秉笔直书的事迹。高允听说后,忧心忡忡,料知崔浩这样得意忘形,必无好结果。他不无担心地对著作郎宗钦说: “闽湛所做所为,实在是岌岌可危,恐怕会给崔浩宗族召来永世大祸,我们也很难幸免。”

高允料事如神,不久果然事发,崔浩因撰写《国纪》触怒 世祖,被收押在审。此时高允在中书省供职,恭宗已被世祖立为太子,曾由高允讲授经史,对他很敬重,见高允因参与 《国纪》的撰写也将受到牵连,就设法救助。他派东宫侍郎吴延请来应允,让他留在宫内。第二天,恭宗奏明世祖,命高允 陪同自己进宫朝见。到了宫门口,恭宗说现你我一同进见至尊,进去后我自会为你疏导,至尊如果询问,你只要依我的意思回答即可。”

二人进宫面见世祖,恭宗小心翼翼地说道:“中书侍郎高允一直在臣宫中,与臣相处多年,一向小心谨慎,臣对此十分清楚。他虽与崔浩共事,但位卑言轻,受崔浩制约,贵在崔浩,清赦高允不死。”世祖召高允进前问道:《国纪》是否皆为 崔浩所作?“高允答《太祖纪》为前著作郎邓渊所撰,《先帝 纪》及《今纪》,臣与崔浩同作,但崔浩综理全面,事务繁杂, 虽是共撰,其实不过总审裁断而已。

至于书中注疏,臣所做多于崔浩,”世祖闻言大怒如此说来,你罪更甚于崔浩,岂能放你生路。”恭宗见世袓发怒,事情不妙,马上插话解释辩白父皇息怒,高允乃一介小臣,恐惧迷乱以至语无伦次。 臣过去曾详细查问,高允都称《国纪》为崔浩所作。”高祖再问高允果然如太子所言?”高允面无惧色,从容作答才疏学浅,著述多有谬误,有违圣恩,又触怒天威,臣已知罪, 罪该灭族。臣死在即日,不敢胡言妄说,欺蒙圣听。太子殿下因臣随侍左右讲授经学多年,可怜臣下,故极力为臣请求宽免,其实殿下并未曾问臣,臣下也无此言如实奏报,不敢隐瞒世祖听罢,怒气顿消,对恭宗道广真是立言不讳!

这也是人情所难,临死而不巧语饰过,岂不难能。且为臣不欺君, 告朕以实情,真是忠贞之虽然有罪,也可定免。“于是,高允得到了赦免。世祖随即召来崔浩,命人审问,崔浩惶恐迷乱,不能应答,哪似高允,事事申说得清清楚楚,有条食理这下世祖愈发恼怒,命高允拟写诏书,将崔浩以下,僮仆小吏以上共一百二十八人均满门抄斩,株连五族。

高允受命草拟沼书,何他迟迟不肯写,世祖频频派人催高允清求再进见世祖,说明情况然后才好拟诏。世相应允,高允面奏说崔浩获罪,若另有罪状,臣不敢多言,但若仅以此事论罪,罪不该死”,世祖一听,勃然人怒,命恃卫将高允拿下.恭宗只得再次上前求情。世祖道:”不是此人劝谏, 更要致死数千人。”恭宗与高允再不敢多说,拜谢退下。崔浩最终仍遭灭族灭门之涡,崔浩僚属憧吏也都被处死,但仅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子儿女著作郎宗钦临刑前,想起高允当时的语言,长叹一声:“高允有先见之明,简直是个圣人啊!”

事过之后,恭宗曾责备高允说做人应知道随机应变, 否则多读书又有何益.当时我为你安排导引,你为何不依我苦行事,以至触怒圣帝,雷霆万钧,至今想起仍心有余悸。”高允当时何尝不明白恭宗的一片苦心,但他自有一番道理,此时才告之恭宗广亞是一东野凡人俗子,本无意做宫,不想被朝廷征沐浴杀恩,在中朽省为官二自思多年来尸位素餐, 枉享官荣,妨碍贤良,心中每每不安。至于说到史籍,应为帝王言行实录,是将来的借鉴,今日借此可以了解过去,后代借此可以知晓今朝,闪此言行举动,无不一一记载,为人君者自然对此分外审慎。

崔浩世经皇恩,荣耀一时,而辜负圣恩, 以至自取火亡,崔浩其人其事,确有可非议之处。崔浩以平庸之才,而承担栋梁重任,在朝内没有忠诚正直的节操,退归没有雍容自得的称誉,私欲吞没了清廉,个人好恶掩盖了正直与公理,这些应是崔浩的罪责,至于其记载朝廷起居之事, 评论国家政事得失,本是撰写史择的惯例,并没有过多违背,臣与崔浩共撰一书,同担一事,亦是事实。死生荣辱,不该有别,依理时言,臣小应有所特殊。今日获免,由衷感激殿下再生之恩。臣违心苟且求免,并非臣之本意。”高允一席话掷地有声,恭宗听罢,为之动容,又连连慨叹。


下一节:“避实就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