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上海人性格:精明

时间:2018-01-23编辑:历史狂流

上海人的精明是公认的。因为精明,上海人称之为“门槛精”。上海人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常常为一点点小利益而斤斤计较。

在生活上精打细算也成了一种必备的本事。上海人逛超市总要―货比三家,商量一番再下手。所以在上海站得住脚的商品,一般而言都是价廉物美的,是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上海人精明而不高明的结论很大程度上是此而来的。

在上海的菜市场里,人们经常看到一个个衣冠楚楚、西装革履的先生为几分钱与买菜小贩讨价还价。在生意场上,上海商人都是行家里手,既识货又明理,又敢于善于据理力争。一位法国商人感叹道:“上海人都是经商的行家里手,外国人很难从上海人口袋里掏出钱来。”

在外地人看来,上海人衣冠整洁,独来独往,和同学和朋友一起看电影、吃饭,不言人恶,不涉是非,也不露个人隐私,与所有人都是“淡如水”的等距交往,因此和他们交往觉得很轻松和安全。

上海人在投资理财方面是有天赋的。

建国前,上海成为了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上海涌现出许多金融家和投机分子,他们的成功者至今还以自己的经历教育后代,所以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是在上海发行的。

股市重开后,第一批股民是着实发了一笔。但是在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的情况下,后继者输得一塌糊涂,而且上海人性格中的犹豫不决、贪心不足、爱打听小道消息等集体无意识使他们常常把握不住最佳时机。但上海人对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和各类保险是向来积极的。

上海人由于过于精明和算计,往往患得患失的。

下面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文质彬彬戴着眼镜的上海小伙子上了公交车。他长得很帅,手里拿着五块钱,可能是没有零钱,公交车每人一块,要投币的时候,不甘心把五块钱全投下去,于是和周围的人换零钱,但是没有人和他换,也许大家都没有吧。

在司机的催促下,小伙子把目光投向车厢中部,并且非常客气地询问有没有人愿意把他的五块钱换成一块的,大家把目光都注视着他,看得他很不好意思,但是,还没有人帮他换钱,这时,一位七八岁的背着书包旳小女孩走过去,她说:“叔叔,我给你换!”

小伙子很高兴,说谢谢!小女孩从他手里接过五块钱,在书包里翻了几下,拿出一枚一元的硬币递给了他,然后就下车了。

这个小伙子愣住了,忙说小姑娘你怎么只给我一块钱?小女孩回答道:“你不是说把五块钱换成一块吗?”话音刚落,公交车开动了!

此时,车里有人偷笑说“我还没见过要把五块钱换成一块的人呢!”而这个小伙子则非常尴尬,脸上红扑扑的,想要解释的样子,最终没说什么,只好把刚才用五块钱换来的一元钱投进了投币箱。

所以说,人不要过于精明算计,怕吃亏。坐公交有时没零钱是常有的事,如果这个小伙子上车后跟司机说一声,把五钱投进投币箱,再从上车的乘客手里接收四块钱,就不会闹出“五块钱换一元钱”的笑话。

上海人不喜欢侃大山,神聊通宵;不喜欢连续几天陪伴外地朋友。

因为上海人注重利益,精于算计,总是给外地人留下“小气”的印象。上海人注重的是平等的交易,对“你的”和“我的”之间的界线划的十分清楚,他们不喜欢你我不分的“哥们义气”,但他们也不会出现“背信弃义”、“不够朋友”的尴尬结果。

上海人不喜欢搞排场,不大吃大喝,处处精打细算。在全国其他地方,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在酒桌上吹嘘自己的能耐,同时还拍胸答应给你如何如何的帮助和好处。一旦席终人散,你就会发现这些都是酒中戏言,千万别当真。

相比之下,上海人很少当着朋友的面许诺他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看上去上海人的确不够豪爽,但是只是他们能够做到的,一定会说到做到。上海人不相信豪言壮语,逢场作戏,不喜欢不切实际的高谈阔论,但他们能脚踏实地,信守承诺。

上海人不喜欢打扰别人的生活,这与上海以前的居住空间相对窄小有关。

不打招呼随便串门,随便请人到家里吃饭、随便打听别人的私事、随便开口向别人借钱,这种现象在上海很少见。

他们将朋友、亲友、同事的圈子分得很开。他们知道友情、亲友和原则的界线。他们可能没有外地人那样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气度,但他们也拥有最大的自由空间和最少的利益冲突,精明务实是上海人的大智慧。

外地人常常抱怨上海人太精明,殊不知上海人的这种精明恰恰是给社会环境逼出来的。也就是在大都市这种特殊环境中“炼”出来的。

上海具有悠久的商业竞争传统,早在20世纪初,上海的商业竞争就十分残酷。洋商与洋商之间、上海商人与洋商之间、本地商人与本地商人之间竞争都十分激烈。其竞争手段、激烈程度都令人以惊讶。

上海自古是商家必争之地,谁能立足上海,谁就意味着拥有财富。所以,很多中外的商业精英都云集上海,抢占“地盘”,大展宏图。因此,上海成为铸造商界精英的大熔炉,在这个大熔炉里,培养出了一大批商界精英。

发达的商品经济,多变的社会生活,复杂的人员结构,构成了近代上海社会的独特的人文环境,也塑造了近代上海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心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紧张激烈的竞争中,上海人学会了“精明”。

追求实惠的上海人总是会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迅速找到自己的最大利益所在。

在商业活动中,上海人较少考虑面子、名声等非经济因素,而是明确地将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

其实,中国南方商人(如广东商人、江浙商人等)的精明也是有口皆碑的,但是,作为区域整体人群的文化心理素质,上海人整体上被人们认为精明之至,精明已经成为上海商人人格的组成部分。可以说,上海商人的精明是骨子里的。

在上海这种十分复杂的环境中.要想求得较为富裕舒适的生活,精打细算当然必不可少。

人们必须经常煞费苦心地为自己的生活作出安排,精密细致地对自己的计划进行计算,这就形成了上海人那种精明会算.不易吃亏上当的特性。尤其是大部分上海人都是生意人,因为做生意,你不精明往往要吃亏。

有些上海人虽然不是经商者,但是他们始终生活在一个商业气氛浓厚的环境中,丰富的阅历和经验使得他们也变得十分精明起来。无论何种花招、手腕都难以使他们轻信受骗。

上海人的见多识广也是铸就精明的因素。上海人处理事情往往总会同时想到几个方面或者几套路数,这一条路走不通就马上改走另一条路,他们与别人相处时总是会揣摩、试探对方的心理,很少直接表露态度。

据《中华全国风俗志》一书记载:“无论何地之人,一抵上海,不能不染三种习气,一日趋时,二日务奢,三日尚圆滑。苟不如是,似不足以化成完全之上海人也。”

应该说,他所列举的几种上海人的习气,的确都较为典型地反映了上海人的群体性格。而其中“圆滑”一项,实际上指的就是上海人的灵活、善变、精明。

在上海这种十分复杂的环境中,要求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要学得聪明一些。在这种四周都是“聪明人”的“包围下”,不聪明的人也会渐渐学得聪明起来,甚至慢慢地上升到精明。正所谓时势能够造英雄,环境亦能造人。

对于上海人的精明.外地人褒贬不一。以往人们谈起上海人的精明,总是要挖苦其斤斤计较的小聪明。事实上,精明的本质在于对规律的敏锐把握及合理利用,上海人并不缺乏这种能力。

平心而论,精明、讲效率、讲实际,是工业社会的典型心态。“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是现代文明的座右铭。

从全国四面八方移民来的农民、手工艺人、知识分子,在上海这个大熔炉里,领悟现代文明的真谛,成了现代文明的传播者,这是上海对中国社会的最大贡献。

唯有精明,才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唯有精明,才能开拓创新,追赶世界潮流。唯有精明,才能生机盎然地屹立在东海之滨。

精明务实,注重利益,不论是做生意、做学问还是做人,上海人的认真劲都让人不得不佩服。是的,有人会说他们“斤斤计较”,但如果没有这种计较,上海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辉煌。

推荐阅读:

上海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