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中国古代乳房文化的空白

时间:2013-03-25编辑:历史狂流

 敦煌曲子词中倒是提到了乳房:“素胸未消残雪,透轻罗”,“胸上雪,从君咬”,只不过反映了西域新婚性爱的一种习俗而已。也就是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乳房并没有成为中国人的审美对象,然而当代中国的乳房文化,却已经很难找到中国古代乳房文化的印迹了。可惜的是,当代的一些中国文人似乎很是缺乏古代文人的那种审美的情趣和想象。事实是,大乳也好,小乳也罢,都应该给人们带来一种审美的享受。不然,所谓的乳房文化与那所谓的厕所文化又有何本质的区别?都了无区别了,当然也就失去了人们分析它和研究它的任何意义了。西方的乳房文化源远流长、自成体系。美国的玛丽林·亚罗姆女士于1997年出版的《乳房史》可谓对西方的乳房文化作了一个时间和空间上的总结。与西方相比较,中国的乳房文化不仅发展缓慢,且更显示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乳房文化现象。
 
  据载,我国曾出土了一些新石器时代的女体雕像,雕像中的女性乳房肥硕,臀部丰满。然只是昙花一现,不复再见。若以文字论,中国的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似乎故意与乳房绝缘。《诗经·硕人》写到了女子身体的很多方面,唯独没有乳房;司马相如的《美人赋》也没有提到乳房;曹植的《洛神赋》堪称对女性的身体作了极其详尽的描述,然偏偏阙如了乳房。敦煌曲子词中倒是提到了乳房:“素胸未消残雪,透轻罗”,“胸上雪,从君咬”,只不过反映了西域新婚性爱的一种习俗而已。也就是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乳房并没有成为中国人的审美对象。
 
     即是后来的《金瓶梅》、《红楼梦》这样的小说,其中的女性形象可谓俯拾即是,可又有多少文字是对女人的乳房作了具体形象的描绘?就说公认的色情小说《肉蒲团》吧,色情的文字自不必说,但就是看不到什么关于女性乳房的描写。《西游记》第七十二回倒是写到了女性的乳房,那是孙悟空偷看妖精洗澡:“褪放纽扣儿,解开罗带结;酥胸白似银,玉体浑如雪。”仅此而已。不仅如此,即使是那些所谓的房中术著作和春宫画作中,似乎对乳房也是持排斥态度的。《玉房秘诀》中有云:“欲御女,须取少年未生乳。”干脆摒弃了乳房;春宫画作当中自然要绘到乳房的,然轻描淡写、无足轻重,根本就没有上升到审美的层面。堪称中国性文化开山之作的《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白居易胞弟白行简著),其中对男女性爱活动的描述可谓巨细无遗、纤毫毕露,然却鲜见有关乳房形象的笔墨。简言之,在中国古代,乳房文化不但成长艰难,且也零碎散漫、几无体系。
 
  但是,毋庸置疑,中国古代的乳房文化也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仅以文字论,至少在隋唐时期,一些文人的笔触和目光已经开始关注女性乳房这一审美对象了。其中以唐代歌妓兼文人赵鸾鸾的一首关于女人沐浴的诗歌较为著名,诗云:“粉香汗湿瑶琴轸,春逗酥融白凤膏。浴罢檀郎扪弄处,露华凉沁紫葡萄。”该诗极富创造性地将女性的乳房比作晶莹玲珑的紫葡萄,中国女性的乳房便由此步入文化的层面了,而“紫葡萄”也由此成为了中国古代乳房文化中的一个经典的意象。如明代王偁《酥乳》诗云:“一双明月贴胸前,紫禁葡萄碧玉园。夫婿调酥绮窗下,金茎几点露珠悬。”虽然诗中调情的意味比之赵鸾鸾的诗歌更要鲜明,然描述乳房的核心意象也依然是“紫葡萄”而已。不仅如此,这一核心意象同时还揭示出了中国古代乳房文化与西方乳房文化的莫大差异:西方以硕肥丰盈的大乳为美,而中国古代则以晶莹玲珑的小乳为美。
 
  举一则极为典型的例证,在人们的印象中,唐朝对女性的形体要求向以丰满为美的,形体丰满了,乳房自然也就硕大了,所谓“燕瘦环肥”说的也就是这方面的意思。然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就以杨贵妃为例。《情史》、《隋唐遗史》等多种笔记小说中都记载了杨贵妃的一则轶事,说是杨贵妃有次酒酣,不觉衣服滑落露出了双乳,唐玄宗李隆基一手捂住其乳一边口占一句道:“软温新剥鸡头肉。”一旁的安禄山马上联句道:“滑腻初凝塞上酥。”且不论故事中包含的别样意思,就说李隆基的那句“鸡头肉”吧,也委实看不出杨贵妃的乳房究竟有多么的硕大的。这里所谓的“鸡头”,并非指的家禽中的鸡,乃是一种学名叫做“芡实”的水生植物,其果实伸出水面,状若鸡头,俗称“鸡头子”或“鸡头果子”,外表满布尖刺,剥开可见其籽儿,玲珑剔透、温软鲜嫩,极类石榴籽儿。由此可见,即使是在所谓以肥为美的唐朝,人们对女性乳房的要求似乎也不在意其形状的大小,而在乎其质地的晶莹玲珑。这其实也难怪,任何文化的特征都是有着相应的思想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审美思想,往往是以小巧精致为其表现形式的。就女人形体而言,所谓的“樱桃口”、“杨柳腰”和“三寸金莲”便是其突出的表现。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中国古代乳房文化中的女性乳房形象也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晶莹玲珑的特征来了。
 
  实际上,“鸡头肉”或“鸡头子”也成为了中国古代乳房文化中的另一经典的意象了。《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中描写女子慧娘的胸前:“一对小乳,丰隆突起,温软如绵;乳头却像鸡头肉一般,甚是可爱。”《株林野史》中描写子蜜与素娥的调情场面:“(子蜜)遂向前扯开(素娥)罗衫,露出一对乳峰,又白又嫩,如新蒸的鸡头肉,乳尖一点娇红,真是令人爱杀。”而中国古代一些文人的诗词中,虽未直接将女性的乳房比作鸡头肉之类,但其用来形容女性乳房的词语却也着实与鸡头肉之类异曲同工的。例如清代孙原湘《即事》诗的前四句:“水晶帘下恣窥张,半臂才遮菽乳香;姑射肌肤真似雪,不容人近已生凉。”再如清人陈玉璂《沁园春》词的上阙:“拥雪成峰,挼香作露,宛象双珠,想初逗芳髻,徐隆渐起,频拴红袜,似有仍无,菽发难描,鸡头莫比,秋水为神白玉肤,还知否?问此中滋味,可以醍醐。”清初大文豪朱彝尊和其朋友董以宁(清初理学家)曾互相唱和了一曲《沁园春》,专述女性乳房情状。朱词上阙云:“隐约兰胸,菽发初匀,脂凝暗香。似罗罗翠叶,新垂桐子,盈盈紫药,乍擘莲房。窦小含泉,花翻露蒂,两两巫峰最短肠。添惆怅,有纤褂一抹,即是红墙。”董词上阙云:“拊手应留,当胸小染,两点魂销。讶素影微笼,雪堆姑射,紫尖轻晕,露滴葡萄。漫说酥凝,休夸菽发,玉润珠圆比更饶。开襟处,正粉香欲藉,花气难消。”不难看出,上述几首文人诗词在描写女性乳房之时,除了提到传统的意象“葡萄”和“鸡头”外,都无一例外地对女性乳房运用了一个相同的比喻,那就是“菽”或“菽发”。何为菽?豆类之总称也;菽发者,初生之豆苗也。很显然,在中国古代乳房文化中,女性的乳房确乎就是一种鲜嫩小巧的代名词。这种鲜嫩小巧的乳房,又被好事者呼之为“丁香乳”。换言之,在中国古代乳房文化中,人们并不看好丰盈大乳,而偏偏对所谓的丁香乳一往情深。这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p#分页标题#e#
 
  又何止是在中国古代?即是到了现代社会里,也依然有人对这种丁香乳情有独钟。写过《色?戒》的现代才女张爱玲在她的名作《红玫瑰与白玫瑰》里就曾描写过这种古典式的小乳房:“……她的不发达的乳,握在手里像睡熟的鸟,像有它自己的微微跳动的心脏,尖的喙,啄着他的手,硬的,却又是酥软的,酥软的是他自己的手心。”可见,崇尚丁香乳这一文化心理在中国文人当中算得上是根深蒂固的了。
 
  然而,进入了现代社会的中国,毕竟已经逐渐地与世界接轨。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动摇了中国文人的一些固有的心理。就乳房文化论,中国的文人也开始崇尚起丰硕高耸的女性乳房来。例如郁达夫先生在小说《沉沦》中描写中国留学生质夫偷窥日本女子洗澡时就用了这样的感叹句:“那一双雪样的乳峰!那一双肥白的大腿!这全身的曲线!”这其中,当以茅盾先生最为著名。在茅盾先生的描写革命的小说里,其女性主人公往往都是挺立着一双高耸挺拔的丰乳。哈佛大学毕业的陈建华教授曾写过一篇名为《“乳房”的都市与革命乌托邦狂想——茅盾早期小说视像语言与现代性》的论文,专门论述茅盾作品中女性乳房的意义。甚至,现代的一些中国文人对女性乳房的崇尚和赞叹几乎达到了肆无忌惮、无以复加的地步了。一篇署名为陈独秀的《乳赋》可称得上是这方面的巅峰之作。赋云:“乳者,奶也。妇人胸前之物,其数为二,左右称之。发与豆蔻,成于二八。白昼伏蜇,夜展光华。曰咪咪,曰波波,曰双峰,曰花房。从来美人必争地,自古英雄温柔乡。其色若何?深冬冰雪。其质若何?初夏新棉。其味若何?三春桃李。其态若何?秋波滟滟。动时如兢兢玉兔,静时如慵慵白鸽。高颠颠,肉颤颤,粉嫩嫩,水灵灵。夺男人魂魄,发女子骚情。俯我憔悴首,探你双玉峰,一如船入港,犹如老还乡。除却一身寒风冷雨,投入万丈温暖海洋。深含,浅荡,沉醉,飞翔。”美哉,乳房!奇哉,乳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乳赋》妙文,算得上是将中国古代乳房文化与中国现代乳房文化有机结合的典范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