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诗在唐代盛行的原因

时间:2018-04-26编辑:梓岚

中国是诗的国度,而唐代又是诗歌最为繁荣的吋代。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在汉代兴盛起来,在诗歌样式上,它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魏晋以来,五、七言诗经过长期的酝酿发展,在题材、格律、风格上又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于是,到了唐代便出现了唐诗的全面繁荣。

唐诗的发展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初唐阶段,即高祖至玄宗初年,这时诗坛上仍弥漫着齐梁的绮艳之风。当馆阁诗人醉心于应制咏物、寻求诗律的新变时,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却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他的代表作品是《感遇》组诗,诗作进一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表现出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风格质朴劲健,感情昂扬激越,完全摆脱了齐梁诗歌纤弱绮靡的弊习。他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对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成为盛唐诗歌繁荣行将到来的序曲。

盛唐阶段是指玄宗开元至代宗大历初年,这是唐代诗歌全面繁荣的时期。由于唐王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科举制度以诗赋取士,从而为各地有才华的寒俊文士打开了人仕的希望之门。时代孕育了诗人们蓬勃向上、乐观自信和自由浪漫的精神,也培养出了他们追求理想、关心现实、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由于盛唐诗人胸襟开阔,视野广大,这个时期诗歌所表现的题材、领域也大大扩展。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谧明秀诗境。与王维齐名的孟浩然一生多次出游,在乘舟漫游吴越水乡的过程中写了不少山水诗,诗作中情思的净化、语言的清淡和诗境的明秀融为一体,将自然纯净的山水之美透彻地表现出来。盛唐山水诗的大量出现,体现了中国诗人们的一种挥之难去的隐逸情结及所带有的禅意与禅趣。

与此同时,边塞诗的创作也蔚为壮观。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高适和岑参都有着边塞生活的实地体验,其诗作也带有浓重的边塞色彩。高适诗歌内容充实,感情饱满,意气豪迈,语言质朴,给人以浑厚、沉稳、雄健之感,有一种慷慨悲壮之美。岑参诗作则雄奇壮丽,充满了新鲜奇特的异乡情调,突破了单写边地苦寒和士卒穷苦的传统格局,大大地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较之山水诗,边塞诗更鲜明地体现了盛唐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不畏强暴的英雄主义气概。

盛唐时代最伟大的诗人是李白和杜甫。李白既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又受到了道家超然物外、无拘无束精神的熏陶,他的明朗、自信、豁达和独立不羁,是盛唐精神高度升华的产物。李白诗歌众体皆备,各色兼长,不论是较长的乐府、歌行、古风,还是较短的五绝、七绝,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其创作往往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想象奇特,变幻莫测,境界美丽,风格飘逸。其语言亦清新明快,有着“清水出芙蓉”之美。与“诗仙”李白齐名的伟大诗人是“诗圣”杜甫。

杜甫一生坎坷多艰,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故其诗篇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至被称为“诗史”。他大量地使用叙事手法,并以五、七言古体形式写时事。他的律诗成就更为辉煌,不但题材广泛,诗笔纵横,而且对仗工整、声律规范、锤炼谨严,故多为后世的诗人所师法。杜诗的风格被后人概括为“沉郁顿挫”。而所谓沉郁,是指感情的悲慨、壮大与深厚;所谓顿挫,则指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杜甫与李白一起,被后人喻为盛唐诗坛上的“双子星座”。

中唐阶段是自代宗大历至穆宗长庆年间。中唐诗坛主要有两个流派。一派以白居易、元稹为首,致力于写作“救济人病、裨补时缺”的讽喻诗。他们将诗歌创作与改革弊政、减轻人民的痛苦紧密结合起来,直接继承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艺术上追求通俗平易,创作了不少文字浅显又富有感情的作品。

另一派以韩愈、孟郊为主,他们以“不平则鸣”和“务去陈言”为自己的创作准则,注重构思的奇特、造语的怪僻和内心激情的抒发。韩孟诗派除了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外,还大胆创新,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融叙述、议论为一体,也写出了不少佳作,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中唐诗人多在艺术的“变新”上用力,从而使中唐诗坛在盛唐诗歌高潮之后,再次出现了一个繁荣的局面。

从文宗太和、开成之后到唐亡的七八十年,为晚唐时期。晚唐阶段,随着唐王朝的日渐衰落,诗人在诗歌中多侧重表现个人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诗中常蕴含着一种忧愤、感伤的情绪。这期间的著名诗人当数杜牧与李商隐。

杜牧的咏史诗常借历史题材讽刺统治者的骄奢荒淫,其抒情写景的七言绝句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李商隐的诗则构思细密,寄托遥深,格律严整,尤其善以象征、暗示及非逻辑结构的手法,表现蒙昽的情思和境界,从而创造了唐诗最后的辉煌。

总之,唐诗不但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对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乃至文化修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