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论语解读:举一反三

时间:2017-09-28编辑:梓岚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 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名言故事

在《雍也》中,孔子指出人的智力从出生起就有高低差别,说:“具有中等以 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 深的学问。”这里他继续谈教育方法,并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主张。

由上段名言可见,孔子反对“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具有深远 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名言史例

黄道婆生于宋末元初,松江府乌泥泾(今上海龙华)人,因为家庭困难,她从小被人领养,当了童养媳。后来因为忍受不了夫家的苛刻,逃到了海南岛的崖州。当时,海南岛的黎族人民已经掌握了比较先进的棉纺织生产技术,生产的纺织品闻名远近。黄道婆虚心向他们学习,并融合黎汉两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的长处, 举一反三,逐渐成为一个优秀的纺织能手。

黄道婆回到故乡后,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对当地落后的棉纺工具进行改革,创造了一整套“擀、弹、纺、织”的工具。她引进黎族人民用的搅车,改变了当时用手剥籽或用铁杖擀去籽的落后生产方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她把弹棉花的小弓改成大弓,用绳弦代替线弦,提高了效率和产品质量。她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棉纺车,使纺纱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而且操作也很省力。

黄道婆除了在改革纺织工具方面贡献良多外,还把从黎族人民那里学来的织 造技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而发明了 “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技术,又改良了图案花样。她热心向人们传授,令乌泥泾出产的被、褥等棉织品品质大大提高。 一时“乌泥泾被”的名声不胫而走,附近各县都竞相仿效。这些纺织品还远销各 地,大受欢迎。

黄道婆去世不久,松江一带就成为了当时全国的棉织业中心。十八至十九世 纪,松江布更远销欧美,有“衣被天下”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