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带你走进你所不知道的客家文化!

时间:2017-02-06编辑:梓岚

客家民系是中国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地原住民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南方汉族移民群体中的一类,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汉族民系。

“客家人” 指 原来因为古代中原因为战乱和饥荒等灾难迁徙到南方的汉族人;所以,客家人的历史就是一部血泪史,不是所有南迁的汉族人都是客家人,客家人有自己独特的方言、习俗、建筑、客家山歌。

第一:客家话

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 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有专家研究 客家话跟古代汉语特别像 有古汉语的活化石的称呼;客家祖训“宁卖祖宗田 不忘祖宗言” 可能这个原因 客家话保留了古汉语的很多词语;客家人有自己的方言叫客家话(广东的东部、北部和福建、江西被称为客话、客家话;在广东的西部和广西被称为涯话、麻介话、新民话;在湖南的一些地方被称为客姓话;在四川被称为土广东话。其中“客家话”是最通称的一个称谓)

第二:客家人

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三省,另外湖南、四川、广西、浙江等地,香港、台湾等海外有大量的客家人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广播电台都有客家话对外广播,主要为祖国统一服务人口大概在八千万左右。

第三:客家民居

围龙屋扬名中外,据说在70年代,美国把客家围龙屋当成中国的核武器发射场吓了一跳,说中国怎么有那么,秘密武器研发地,你有空可以到我们客家地方来,福建和广东有大量的围龙屋,一个围龙屋 就象一错城坚固,因为客居他乡的原因吧,所以建那么牢固。

第四:客家妇女不缠脚

这是区别于传统汉族妇女的显著特征,客家人扬名中外的好名声,女性的贡献应该超出了男性和平年代养家育儿,战时可以上战场,相传南宋末赵帝被元军追逐,为梅县一群上山砍柴的客家妇女所救,南宋末赵 帝因此赐封客家女性死后为“孺人”。“孺人”本是五品知府以上官员夫人死后的称谓,普通客家女性故后称为“孺人”,可见其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宋景炎二年(1277)元兵南侵,文天祥率勤王师起兵抗元,客家男女“男执干戈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清代太平天国运动,大量客家妇女投身太平军女兵营,勇猛抗清,被曾国藩率领的湘军称为“大脚蛮婆”。中央苏区时期,客家妇女更是扩红宣传的主力军,她们唱着山歌把丈夫、兄弟、儿孙送上前线,挑着担子帮助红军募盐筹粮,独持家务支持丈夫安心杀敌。客家女性坚韧不拔、刚毅自强的精神,在苏区革命斗争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五:客家人的忠贞爱国

在宋抗元,明代抗清,抗倭寇,特别在近百年来,客家人领导和主要由客家人组成的,太平天国运动 推动中国革命,在新中国建立时候,江西瑞金和兴国的客家子弟是中央红军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长征路上每公里倒下一个江西兴国的客家儿女,客家儿女为建立新中国作出自己的贡献,叶剑英,朱德,叶挺等的贡献,还有无数的客家儿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第六:客家人在海外虽然受尽磨难也生存下了,曾经在海外建立一个国家叫兰芳共和国(1777年—1884年)全称兰芳大统制共和国,亦有说是南方共和国,是华人所创立的第一个共和国,其他客家后裔像 泰国总理他信,新加坡总理等;当然也有很多败类,比如现在的台湾领导李登辉、陈水扁之类的。

第七:客家人迁徙路

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迁,时延1500年的记载。

第一次的大迁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间,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也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旅上出现。

第二次大迁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间。唐朝末年,黄巢举兵起义及“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从皖赣某地居所,现迁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广东北边。

第三次大迁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间,金元相继入侵,宋高宗南渡,地这过程中,许多客家人幸均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远的广东东、北部。

第四次大迁徙在公元1645——1843年间,这次迁徙却是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大迁徙是在1866年以后,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由于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向理智偏远的南方,甚至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