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乐山大佛为什么能保存下来

时间:2018-06-01编辑:梓岚

乐山大佛坐落在乐山市峨眉山东麓的栖鸾峰,依凌云山的山路开山凿成,面对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的汇流处,造型庄严,虽经千年风霜,至今仍安坐于滔滔岷江之畔。又名凌云大佛。乐山大佛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称誉。乐山大佛雕刻细致,线条流畅,身躯比例匀称,气势恢宏,体现了盛唐文化的宏大气派。

关于乐山大佛的开凿,历史上还有一段传奇佳话。乐山大佛古称“弥勒大像”“嘉定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713年)。当时,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于此汇合,水流直冲凌云山脚,势不可当,洪水季节水势更猛,过往船只常触壁粉碎。凌云寺名僧海通见此甚为不安,于是生发修造大佛之念,一使石块坠江减缓水势,二借佛力镇水。

海通募集20年,筹得一笔款项,当时有一地方官前来索贿,海通怒斥:“目可自剜,佛财难得!”遂“自抉其目,捧盘致之”。海通去世后,剑南川西节度使韦皋,征集工匠,继续开凿,朝廷也诏赐盐麻税款予以资助,前后历时90年,大佛终告完成。可就是这座享誉世界的大佛,历来仍有许多争论。乐山大佛的高度究竟是多少?有千年之久的乐山大佛又是如何保存得这么完好呢?

乐山大佛的规模在各类书籍上多有记载,人们比较统一的意见是,大佛头长14.7米,头宽10米,眼睛长3.3米,鼻子有5.53米长,肩宽24米,耳长7米,耳内可并立二人,脚背宽8.5米,可坐百余人,但关于大佛的高度说法不一。宋代的《佛祖统纪》《方舆胜览》,明清的《四川通志》《乐山县志》等书中,都记载乐山大佛高“三百六十尺”,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110米左右。

新中国成立后,科研部门采用吊绳和近景测量的方法对大佛进行了多次测量,确认乐山大佛高71米。《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名胜词典》《中国名山大川词典》等字典书籍上也明确写有乐山大佛的通高为71米。但1990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地名词典》却把乐山大佛的高度定义为58.7米,而且这一观点也同样有很多权威专家认同。

为什么同一座静止不动的石佛,它的高度会有两个差距如此大的数据呢?据有关专家介绍,这两种观点的主要分歧是定义乐山大佛“通高”的不同。文物界在测查文物时,将文物整体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差称为“通高”。中国的佛像底部多有莲花座,测量时通常将佛像和底部与之相连的莲花座看做一个整体,佛像的高度也就是从莲花座底端到佛像的顶端的长度。

就乐山大佛来说,人们对它的莲花座的看法不一致。有人认为大佛脚下有两层莲花座,一层是大佛的足踏,而在足踏下面还有一层更大的莲花座。因此他们认为大佛的通高应该以最底层的莲花座为起点进行测量,也就是大佛高71米。与此同时,还有人认为大佛脚下只有一层莲花座,因为与乐山大佛类似的隋唐时期建造的弥勒佛像都只有一层莲花足踏,乐山大佛没有道理在足踏下再加一层莲花座。

也有人认为,所谓莲花足踏下一层更大的莲花座,实际上是莲花足踏下的一层石基,只不过建造者为了美观庄严在石基的边缘上刻了一些莲花图案。因此这层石基不能计算在大佛的高度之内,所以持这种观点的人把大佛的通高从莲花足踏开始算起,也就是58.7米。究竟乐山大佛最底下一层是莲花座,还只是一层石基,人们争论不休,至今未有定论。

那么,乐山大佛历经千年又是如何保存得如此完好呢?近些年来,通过专家们对乐山大佛的考察研究,不断揭开大佛的一些秘密。专家们认为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石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

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右向左侧也有水沟,它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也有专家指出,大佛的雕刻结构对大佛的保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观赏这尊世界第一大佛,往往只看到依山凿就的外表,看到它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而对它的部位结构则看不真切。其实,细究他的形体结构,是很有趣味的。乐山大佛屹立千年仍然风采依旧,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如此“坚强”,人们仍在争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