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泰山是什么时候封禅的

时间:2017-08-03编辑:梓岚

泰山,险关深壑、危崖峭壁,间伴以飞瀑流水、庙宇松涛,伟岸的自然景色与丰富的人文景观浑然统一,碑石、楹联、庭榭、长桥,无一不是研究我国古代宗教、艺术、民俗和文化的瑰宝。这些珍品的留存,主要受到古代帝王封禅活动的影响一 除武则天在中岳嵩山封禅之外,历代有资格封禅的皇帝都亲临泰山举行隆重的封 禅大典,在客观上为泰山带来了宝贵的历史文化积淀,使泰山享有“五岳之首”的 千年美誉。

封禅,实为古代帝王举行的一种极具政治和宗教色彩的国家大典。按照《史记 正义》中的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 除地,报地之功,故日禅”;班固的 < 白虎通•封禅》中也记载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

可见,封禅是统治者祭奠天地、礼拜山神的仪式。但这种仪式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资格或机会来举办的,首先,封禅仪式只有最高统治者才能举行,那些没有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的诸侯国之君主是没有资格的;其次,要发现祥瑞;再次,要功德显赫;最后,要国泰民安,也只有皇帝才有财力、精力和足够的时间率领大队人马离开首都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泰山在自然条件上既非最高,又非最美,地理条件上又不位于五岳之中,为什 么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大多选择泰山为封禅圣地呢?因为中国自古崇拜山神,认为山神能够兴云作雨;而泰山一带在古代比较发达,是宗教圣山,又位居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为万物之始;拫据《后汉书》中“中国人死者,云魂归岱山”的记载,当时人们认为死后,魂魄也都会集中于泰山;所以泰山被尊为“岱宗'是五岳之首,而盛世皇帝能来泰山封禅也被认为是不可多得的旷世盛典。

泰山封禅开始的年代问题,现在还是一个千古流传的历史之谜。有学者认为泰山封禅自上古皇帝就已开始。在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中曾引述管仲向齐桓公列举的封禅帝王,包括无怀氏、伏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等,并说应有七十二家,而他只记住了十二家。《中国古代宗教初探》中也认为“殷墟卜辞即有祭山神的记载”。

他们认为,当时的人们由崇尚日神、天神,渐渐转为山神,统治者一旦获得王权地位,就要举行封禅仪式,感谢天賜福祇,张扬自已具备的通天神性,亦向下属及民众证实自己权力的合法性,同时进_步祈求神灵的保佑。只不过那时封禅尚未形成国家大典,规模远不及秦皇汉武等后代。

另有学者认为泰山封禅始于秦汉。他们认为伏羲、神农等都是传说中半真实、 半虚构的人物,而且“泰山”的原给义并非某山之特指,本为今山东埦内泰沂山系 的所有大山,所以认为管子所述若干原始社会先帝于泰山封禅一事根本不足为 证。山东文物考古研究所王树明在(泰山缘起)一文中又引证诸家观点,确定管子所述诸位先帝封禅的“泰山”实应为今平邑、蒙阴、费县交界处的蒙山。直至春秋晚期,战国、秦汉以来记述的泰山,才是今天我们所谓的泰山。他们认为,棄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19年的封禅礼,自泰山山南登顶,礼毕由北路而下,禅于梁甫, 这才是泰山的首次封禅大典。可以说,秦始皇封禅的具体经过在司马迁的《史记• 本纪》中有明确的记载,而且泰山上至今仍有"泰山刻石”等实物为证。

究竟泰山封禅起于何时,现在还难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封禅这种登封泰山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的旷代盛典,记述了时代的更迭,显示了国家繁荣富强的雍容之貌,促进了与邻国的友好往来,更对泰山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政治和人文影响。

武帝的角度来审视,立碑之时,他正值年富力强,建功立业之际,以这样一种胸怀 高远志向的心情登临泰山之巔,俯瞰周际青峦鲞翠、壮美山河,他心中升腾的、渴 望表述的当只有身为真命天子,要奉天行事,征伐四夷,富国强民,再建功勋的决心,而非悔过赎罪的愧疚。

另有一种比较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观点,即文韬武略兼具一身的汉武帝,竖 立无字碑,实际是要留给后人一个谜面,而谜底恰是“四方无迹”,既显示了他的才学深邃,又表达了他心中治国、统一的最高境界。汉武帝对诗词歌陚、儒学典箱有很高的造诣,身边的文人骚客也颇多,他非常喜爱设置谜面让大家来猜,大文学家 东方朔就因为常常能够正确解读汉武帝的谜语,而大受赏识。

其实不仅汉武帝喜爱谜语,在当时,谜语作为一种独特、含蓄,又可寓情理于情趣之中的交流形式,在皇宫、民间风靡一时。所以,有人结合这一特定的慷况,认为岱顶无字砷,四方的形 状,又未着一字,恰是汉武帝巧设的一个谜面,直译为“四方无记(记载)”广记”谐音为“迹”,故真正的用意在一代君王“四方无迹”、天下一统的宏大治国理想。


下一节:解读长城的那些故事

返回首页>>>中国古代历史未解之谜全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