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哪里

时间:2017-08-03编辑:梓岚

桃花源,那是深植于每个人心目中的一个山水如歌、恬静超然的世外田园,那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感到失意或承受压力的人、那些向往美好生活的人、那些 平凡的成超然的人,都不自觉地按照《桃花源记》中描述的景象,勾画和悚憬着那 样一个清新、闲适、自由、富足的理想社会。

人世间真有如此美妙的桃花源吗?它会不会只是陶渊明在仕途坎坷时寄托的 美好希望呢?带着这个谜题,我们开始了考察。

在很多探讨相关问题的著作和论文中,都认为那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人人怡然自乐的桃花源根本不存在实际的原型,它只是寄 托着作者理想的一个虚幻世界。他们认为桃花源的诞生与作者陶渊明的经历息息 相关。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官徕家庭,胸怀建功立业的伟大志向,然而东 晋末年,统治者昏蝣无能,士族间割据混战,陶渊明虽身为官吏,但感慨官场丑恶, 昏君得势,空有鸿鹄之志,亦难改变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

他弃官还乡,隐居田园, 希望从此过起“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超然生活。在这段生活经历中,他一方 面仍然难解壮志未酬的苦闷与悲愤,另一方面亲身实践和了解了农民的生活和思 想愿望,知道辛勤劳作却依然苦不堪言的百姓们最大的希望就是能过上安居乐业 的生活。

于是他将自己的一腔抱负和理想寄托于笔端:让一个渔人“忽逄”桃花林, 着到了其中和平、安定、宮饶、淳朴的幸福生活,这里人人以诚相待、处处丰腴安康,使桃花源内的生活景象与外界的争权夺势、饥寒交迫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让人惊羨又向往,但当渔人带领武陵太守再次去寻找时,却不复得路;故事是美好的,结局却充满了玄妙,作者创造了一幅乌托邦似的美妙画卷,却以这种神秘的结尾让读者意识到这种地方在人间其实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罢了。

然而也有很多论述认为桃花源并不仅仅是诗人的一种寄托,它在世间是有现 实原型的。首先,经过考证发现《桃花源记》中那位偶然发现了桃花源的武陵人是 真实的。在南朝《武陵记》中记载着广晋太康中,武陵渔人黄道真,泛舟溯流而人桃 花源D道真既出,白太守刘歆。与俱往,则已迷路。”

《武陵记》属于地方志,是当地 人记载当地事,具备可信性,由此证实当年在武陵确有一个名黄道真的渔人不意 之中发现了桃花源。那么,桃花源应当就在武陵附近了,武陵郡在今天的常德市,而常德市位于湖南省沅江下游近河口段,下辖桃源等六个县。这种提法在很多工 具书如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山大川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的《中国名胜词典》等中都得到了印证,书中都注明桃花源在湖南省桃源县城西南十五公里的水溪附近;经济科学出版社的《中国名胜大典》也将桃花源一条目标注为“常德 市桃源县西南十五公里的沅江附近”。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桃花源应当在江西庐山西南部的康王谷,距离陶渊明故居 不远。这里的风光山色与《桃花源记》中的描写非常相像,同样是花如繁星,溪流潺 潺,而且依据古书记载,秦灭楚时,康王(即楚王)曾经躲人谷中避难.秦军追至,却 忽遇大风大雨,使康王得以躲过一劫,从此康王深居谷中不再出来。由于陶渊明曾 经在庐山脚下隐居,对康王的这段轶事非常熟悉,所以有人认为他很有可能是假 借了当地的景物和康王事件的某些情节写就了 《桃花源记》。

关于桃花源的具体地点问题,还有很多不同的提法,如依据占地名演变或景 致特征等推断桃花源在今连云港地区或江西九江武夷山附近等等。究竟陶渊明在 《桃花源记》中是描写了一个桃花源,还是虚构了一个桃花源,我们还不得而知,只有在欣赏这位伟大田园诗人简洁俊逸的文字和勾画的幸福图景中品味那种无尽的审美感受,再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从占代的史书记载中去寻求答案。


下一节:岳阳楼建于何朝何代

返回首页>>>中国古代历史未解之谜全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