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揭秘郑和下西洋之谜

时间:2017-07-31编辑:梓岚

1405年到1433年,郑和受明成祖及明宣宗的派遗,率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分六十二艘宝船,先后七次率领舟师,杨帆远航,途中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南至爪哇,西至波斯湾和红海沿岸,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航程十余万公里。郑 和下西洋,这在明初被传为一时之“盛亊'且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壮举。 比葡萄牙人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还早八十多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一百年。郑和不辞辛劳,出没风浪,屡下西洋,往返再三,究竞负有何种神秘的使命?各家著述,莫衷一是,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类说法:

一、为寻找明惠帝朱允坟。《明史*郑和传》认为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 的就是到海外跟踪询査明惠帝,并且沿途炫耀武威明成祖的实力,展示中国的富强。

《明史》中所说的明惠帝,就是朱元瑋长孙建文帝。建文帝登基之初,鉴于诸王兵权过重,尾大不掉,曾决心进行削藩。当时的燕王(即后来的明成祖)公幵反叛, 以“清君侧”为理由起兵北平,号称“靖难”。靖难之役后,建文帝下落不明,有传说他已经逃亡海外,若果真如此,对于明成祖来说岂不是祸根!因此明成祖派出郑和 出洋追查,以绝后患。

《明史》的说法,以后修史者多有因陈,就是解放后出版的著述,完全承袭此说的也不乏其例。如许立群在{中国史话•三保太监下西洋》一节中 写道:“永乐皇帝派郑和航海的目的是寻找建文帝,因为永乐篡了建文帝的帝位之后》建文帝失踪了,永乐皇帝怕他逃到国外,将来回来复辟,所以派人去找他。”范 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 也说郑和下西洋的用意是“以探询朱允坟踪迹为首”。

二、炫耀国威,满足奢望。郑和下西洋,既有政治目的,又有经济意识。燕王凭 武力强占了侄儿的帝位,自知“夺摘”声名不佳,遗使出洋宣武异域,使万国来朝,并安抚或镇压那些逃居沿海岛屿和海外的不愿与他合作的臣民,自然不失为提高国际威望和巩固统治的积极措施;另一方面还可以打开一条通往西洋诸国的海上航道,扩大明朝官方的对外贸易市场,明中国情湛的瓷器.绫罗绸缎 等去换取外国的香料补药,奇珍异 宝.以满足王公贵族的奢侈享用,这从郑和统率的船队被称为“宝船”或者“西洋取宝船'即可得到证明。

郑和的出使西洋纯属政府行为,虽有商人同行.但并非私商,此外更无一种用于流通的商品的大缎.铜钱、瓷器和樟脑等,进口商品主要有香料、刀剪、油裔、药料及珍禽异兽等》这些商品可以增加宫廷生活的色彩, 但不适合大众市场。因此,航海带来的利润远远低于其成本.,不过也有人认为,郑和一再远航,仅仅是出于建立广泛的国际友好关系.瓦解政敌残余势力的政治需要。

还有些人说,郑和七次下西洋,其使命应随时间推移而有所不同。《中国历史纲要》认为,15世纪初铁木尔帝国崛起于中西亚.氷乐二年十一月.铁木尔调兵数 十万准备东征中国,但是于永乐三年二月死干途中,所以同年六月明成祖派逢郑和第一次出使,意在联络印度等国抄袭铁木尔帝国的后方,奋制铁木尔东袭后六次则是为了寻求通西方的航路和达到通商的目的。也有人认为,郯和前三次下西 洋•主要是为了和东南亚、南亚沿海诸国建立一种国际和平局势、附带寻找逃亡海 外的明累帝.后四次则主要是向南亚以西.继续向未知世界前进.通过开辟新的航路•让从来不通中国的海外远国“宾服中国”。

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用意,说法繁多,而哪一种才是历史的真相,惟有仔细甄别、反腐咀嚼,研究史料,方可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下一节:戚继光为何要斩子

返回首页>>>中国古代历史未解之谜全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