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汉代丧葬解密:中国历史上汉代贵族丧葬的奥秘

时间:2016-08-13编辑:天行健

  汉阳陵是西汉第四个皇帝刘启与其皇后的合葬墓园,由帝陵陵园、后陵陵园、南北区从葬坑、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刑徒墓区及陵邑等部分组成。整个陵园以帝陵为中心,布局规整,结构严谨,规模宏大,充分显示了封建帝王“事死如生”的丧葬意识。陪葬墓园规模之大、数量之众、保存之完好、排列之整齐可称我国帝陵陵园中之最。
 
  阳陵陪葬墓园区西起帝陵东侧约1100米处,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墓园的东西各有南北向壕沟,作为陪葬墓园葬区的东西界限。中部有横贯陪葬墓区的一条东西向道路即司马道,西起帝陵陵园东阙门,向东直通到阳陵邑。司马道的南北两侧排列有数量众多的陪葬墓园。墓园内有数量不等的墓葬和陪葬坑,墓园之间有壕沟分隔。目前已钻探发现东西向壕沟22条,由壕沟分隔而成的陪葬墓园16排107座,已探明的各类大中小型墓葬5000余座,墓葬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景帝至武帝时期;武帝后期至西汉晚期;西汉晚期至东汉中、晚期。
 
  近期,考古队在一处基建工地内共钻探出墓葬近800座,其中在紧邻司马道南北两侧的大型陪葬墓达20座,目前已发掘其中的8座。经初步整理,小型墓葬的时代多为西汉晚期。大型墓葬的时代为西汉早中期,除一座为长斜坡墓道土洞室墓外,其余均为长斜坡墓道土圹墓,其墓道长度均在20米以上,最长的墓道可达40米。墓室的深度均距地表达10至14米。
 
  在已发掘的8座大型墓葬中,有4座墓紧邻司马道的南边,呈“一”字形排列,均南北向,墓道在北。这些大型陪葬墓都有松木的棺椁结构,在墓室壁与外椁之间还充填有厚约10至50厘米的积炭。墓葬大都遭到盗扰破坏,内中随葬品已经所剩无几,可喜的是在M590和M457两座墓内出土了较为罕见的文物。
 
1、陶质编钟磬精巧如真
 
  M590出土的陶质编钟15件、编磬20件,大致均可组合成套。编磬最大的长约30厘米、最小的仅10厘米;编钟最大约25厘米、最小的约9厘米。编钟虽为象征性制陶冥器,但均仿造青铜实用器而成型,制作精巧细致如真,敲之有声且清脆悦耳,组合起来完全可击奏音乐。编磬也有同样特点。
 
  令考古者感兴趣的是,墓中还发现有一对凤鸟立于龟背造型的陶质器物,凤鸟长颈钩喙、表面饰彩,龟背甲片、褶纹等刻画逼真。考古者根据凤鸟头顶有圆孔并存留木屑等迹象判断,其是编磬木架的底座,使用时以“Π”字形木架两端竖向的木柱分别在两个凤鸟头顶圆孔处插置,在水平状的横担上悬挂编磬以奏乐。以往考古中也曾出土过极少的类似器物,但其性质功用未能弄清,而此次发掘清晰地证明了这一文物的“身份”。同时,墓中还有一对双龙盘绕造型、其上留有方孔的圆盘状陶质器物,考古者判断其为编钟架的底座,其使用方式与编磬架座类同。墓中还出土有少量的跽坐陶俑,作演奏状,应与钟磬等器物相配。
 
2、侯爷墓中葬品稀奇
 
  在M760大型墓葬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枚铜质穿带印章,印中间有孔,可以穿系绳佩带起来。印正背两面都有字,一面为“高宛侯武”,一面为“丙武”。考古专家查史籍知晓,汉高祖刘邦曾分封功臣丙猜为“高宛制侯”,封地约在现今山东省邹平高宛镇一带。这位墓主人丙武即丙猜的孙子,承袭了其祖父爵位,死后陪葬景帝陵园。
 
  让专家惊奇的是,这座侯爷的墓葬中留有三个性器具,其中两个是铜质、一个是骨质,铜质的为中空,外形大小极似男性阳具;骨质的造型为镂空环箍状,但已残破。两种性器均为实用品。这些实用的性器物置于墓中作什么用处,让人匪夷所思。专家注解,西汉时期的社会风习相当开放,对男女之事不甚拘束,有地位的人们比较崇尚自然本能、耽于享乐生活。墓主留取此物于墓中,应当是其生前生理、心理生活需要所致,反映出该墓主对性生活的看待和行为非同一般。
 
  考古发掘专家介绍,尽管阳陵陪葬墓园规模广大、内涵丰富,但以前从未有过如此对高等级大型墓葬的集中发掘,此次发掘的这批大型墓葬应是阳陵的真正意义上的陪葬墓。这批墓葬的规模大、等级高、随葬品丰富。墓主人身份较高贵,符合文献的记载。由于其陪葬的特定目的,这批墓葬的时代较为确定、集中。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均反映了西汉早中期的墓葬特点,与西安地区发掘的同时期的墓葬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