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二十八星宿是指什么

时间:2018-04-18编辑:梓岚

古人观察星体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代天文学家把黄道(太阳和月亮所经过天区)附近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座,即二十八组星,并以此为坐标来观察星体的运行,这就是二十八宿。实际上,二十八宿就是二十八个星区,是将黄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照自西向东的方向所划分的二十八个不等分的星空区域。

古代关于二十八星宿的记载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二十八星的记载。《周礼·春官》载“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诗经》、《夏小正》、《尚书·尧典》中也有二十八宿中部分星宿的记载。而记载二十八宿最完整的,当推秦代的《吕氏春秋》及成书于西汉初期的《淮南子》。

1978年在湖北随县发掘的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有一个漆箱盖子,盖上以“斗”字为中心,两端绘有苍龙、白虎形象,周围便有一圈完整的二十八宿的古代名称。可见,二十八宿至晚在公元前5世纪就已经形成了。

二十八宿自西向东,其排列的次序是

东方七宿 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七宿 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七宿 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七宿 井鬼柳星张翼轸

值得指出的是,二十八宿中星宿的命名,多是以其形象为依据的。如《诗经·小雅·大东》云:“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这说的便是形似簸箕的箕宿和形似舀酒之斗的斗宿。又如毕宿八星颇似古代扑鸟的工具——筚;翼宿很像鸟儿张开的双翼;室宿四星分为东西两壁,形似宫室等等,皆是。正如东汉张衡《灵宪》所说星也者,体生于地……在野像物,在朝像官,在人像事。

二十八星宿又叫“四象”

二十八宿又分为“四象”,这是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而成的四种动物的形象,即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这与国外古代把某些星座想象为某些动物的形象(如大熊、狮子、金牛、天蝎等)颇相类似。也有人认为,四象的概念当缘于上古华夏先民的图腾崇拜,其起源要早于二十八宿。例如,东方苍龙即缘于东夷族的龙崇拜、西方白虎缘于西羌族的虎崇拜,南方朱雀缘于少昊族和南蛮族的鸟图腾崇拜,北方玄武缘于夏民族蛇图腾崇拜等(参见陈久金《华夏族群的图腾崇拜与四象概念的形成》,《自然科学史研究》,1992年第1期)。

二十八星宿的应用

二十八宿确定后,在古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首先,它可以用来表示“七曜”运行的位置。由于二十八宿都是恒星,而古人又认为恒星间的位置是永久不变的,所以便常常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五星所处的位置。如《尚书·洪范》孔传之所谓“月经于箕”,即言月亮行经于箕宿;王充《论衡·变虚》所谓“荧惑守心”,即言火星居于心宿的位置;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所谓“太白食昴”,即金星遮蔽了昴宿;苏轼《前赤壁赋》所谓“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即言月亮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等等。

由于采用了二十八宿作为“坐标”,人们便清楚地了解了某一星体在某一时刻所处的具体位置。其次,二十八宿中的有些星宿,也被古人用来测定岁时季节。如《夏小正》言正月初昏参中、“五月初昏大火中”。这就是说,在古人认为,初昏时参宿在正南便是春季正月,初昏时心宿在正南便是夏季五月。

此外,二十八宿中的有些星宿,由于星象奇特,也常常被古代文学作品所描述。除《诗经》所描写的“箕”、“斗”和“三星”(即参宿)等外,汉乐府《陇西行》中有“青龙对道隅”的句子,句中之“道”谓黄道,“青龙”即指东方苍龙七宿。唐温庭筠《太液池歌》也有“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的描写。再如《左传·昭公元年》对“参”、“心”二宿传说的记述:

(子产日)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辰即大火,此谓以大火为辰星而定时节),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即心宿);迁实沈于大夏(太原),主参(谓以参为辰星而定时节),唐人是因……故参为晋星(即参宿)。

这是由参宿居西、心宿居东,出没两不相见的天象,又经过人们的联想附会而成的动人神话,与牛郎织女故事属同一类型。而此以后,人们也便常用参辰或参商来比喻兄弟的失和或亲朋的久不相见。如杜甫《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便是讲的亲朋不能重逢。还有《楚辞·九歌·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苏轼《江城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句中之“天狼”,虽被赋予比喻的意义,然其典故的出处,实皆缘井宿中的天狼星。

再如柳宿中的酒旗三星,也常常被古人提到。三国时曹操禁酒,孔融即上书云:“酒之为德久矣……故天垂酒星之燿,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尧不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再觚,无以堪上圣。”(《后汉书·孔融传》注引《孔融与曹操书》)。后来,李白也在《月下独酌》(其二)诗中吟道:“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孔融、李白所标举的“酒星”,即柳宿中的酒旗三星。

顺便说一说北斗。北斗虽然不属二十八宿(北方七宿中的斗宿是指南斗),但却是一组非常引人注目的星。北斗共由七颗星组成,形似古代舀酒之斗,故名。自斗身起直至斗柄,这七颗星依次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其中组成斗身的前四星,古称魁;组成斗柄的后三星,古称杓。在天文学上它们都属大熊座。

古人常用北斗来辨方向和定季节。把天璇、天枢连成一线,再延长五倍的距离,就是北极星的所在,而北极星便是北方的标志。又,初昏时,斗柄在不同的季节所指的方向也有所不同,据此又可以辨别季节,即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如《古诗十九首》之七:“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为北斗第五星,这里借指斗柄;“指孟冬”,即斗柄朝北,指着夏历十月的方向(即亥方)。再如杜甫《赠王二十四侍郎契》一别新桥夜,三移斗柄春。斗柄指东,天下皆春。“三移斗柄春”即过了三年。

古代对星空的分区,除二十八宿外,还有“三垣”的划分,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紫微垣是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约36°星区内的各恒星,合为一区。太微垣在紫微垣西南,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天市垣在紫微垣东南;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三垣内各星,大都按相应的人类社会组织命名。如紫微垣之泰一(天帝),太微垣之将、相、执法,天市垣之斗、斛、平、衡等。“三垣”的划分较二十八宿为迟,其名始见于南宋郑樵《通志·天文略》所引丹元子《步天歌》。它们的划分主要是用于占卜,即所谓观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