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西湖

时间:2018-03-23编辑:梓岚

自公元9世纪以来,西湖的湖光山色引得无数文人骚客、艺术大师吟咏兴叹、泼墨挥毫。景区内遍布庙宇、亭台、宝塔、园林,其间点缀着奇花异木、岸堤岛屿,为江南的杭州城增添了无限美景。

数百年来,西湖景区对中国其他地区乃至日本和韩国的园林设计都产生了影响,在景观营造的文化传统中,西湖是对“天人合一”这一理想境界的最佳阐释。

杭州西湖古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原为与钱塘江相连的浅海湾,后在钱塘江泥沙的冲淤下逐渐形成了潟湖。西湖三面环山,东濒杭州城区,其湖与山与城所呈现出的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完美融合,高度地契合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理想山水模式,集湖光山色、文物古迹和文化艺术于一身,是反映中国山水美学思想的典范。

西湖湖面被孤山、白堤、苏堤和杨公堤分隔成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和岳湖等五片水域。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岛屿,雷峰塔与保俶塔隔湖相望,小瀛洲、湖心亭和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苏堤和白堤越过湖面,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这种以堤岛分割和组织空间的方式,是中国景观设计的重要手法,融合了中国江南特有的湖堤景观风貌,形成了西湖具有代表性的景观特征。

形成于南宋(1127~1279)的“西湖十景”是西湖人文山水景观的集中体现,它们多围绕西湖分布,有的位于湖上。“西湖十景”包括“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十景以“苏堤春晓”为首,各擅其胜,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春夏秋冬各有风景,阴晴雨雪皆有情致,正如北宋文豪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中所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近两千年来,随着社会与城市的发展,西湖周边的群山也逐渐成为了文人雅士赏游、居住之地以及佛、儒、道等文化和宗教的活动区域,并以其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西湖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灵隐寺、净慈寺是西湖周围300多座佛教寺院的代表。飞来峰以及烟霞三洞的石窟造像在中国石刻艺术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抱朴道院为东晋(317~420)道家葛洪的炼丹处,是西湖边最为著名的道教文化遗存。岳飞墓(庙)反映了儒家文化中的忠孝传统。文澜阁是清代(1644~1911)皇家为藏《四库全书》而敕建的著名藏书楼,亦为中国历史悠久的藏书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见证。

西湖保俶塔

保俶塔位于西湖北缘的宝石山上,造型挺拔秀丽,素有“雷峰似老衲,保俶如美人”之说,为杭州西湖的标志。

通传为吴越国王钱镠时所建。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重修时,由九级改为七级。元延祐年间保俶塔(1314~1320)至明嘉靖年间(1522~1566)塔屡毁屡建。明万历七年(1579)重修为七层楼阁式,可登高远眺。民国十三年(1924)塔倾斜,重修为今八面七级砖砌实心塔,高45.3米。

断桥与白堤

白堤原称白沙堤,横亘在西湖东西向的湖面上,从断桥起,过锦带桥,止于平湖秋月,长约1公里。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作诗言之:“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后人为了纪念白居易,遂改称为白堤。

断桥之名得于唐朝。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一说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断桥亦因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与许仙在此相会而著名。“断桥残雪”为西湖十景之一。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西湖十景”之一,位于白堤西端,孤山南麓,三面临水。于此,或泛舟湖上品茗赏月,或凭栏眺望湖光山色,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都会令人趣味盎然,是谓“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曲苑风荷”

“曲苑风荷”,西湖十景之一。“曲苑”原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濒临西湖。于近岸湖面种植荷花,每逢夏日,清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处飘逸,令人不饮亦醉。清朝康熙御题“西湖十景”后,在苏堤跨虹桥畔建有“曲苑风荷”碑亭。

“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西湖十景”之一,位于苏堤南段西里湖与小南湖之间的一块半岛上,南宋时为私家花园,因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后宫廷画师创作“西湖十景”组画时名列其中。池畔有清康熙御题“花港观鱼”碑。

推荐文章中国历史和自然遗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