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周庄天孝德民间收藏馆 :以旧修旧的民间典藏

时间:2017-07-14编辑:历史狂流

天孝德民间收藏馆位于周庄镇城隍埭,属典型明代末期民居。房屋东西走向,前临南北市河,背接后港,是江南仅存的前厅双后堂建筑。

全馆七进五仪门,依次:八仙楼(门楼)、响尾厅(正厅)、左面拾宝堂、右面六一堂、五福平屋,回环龙厅、鹤厅、内堂楼、东西厢房、后门厅小楼,每进以仪门、天井、厢廊相连接,大小房屋50余间,占地约1000余平方米。全屋累计门窗户闼450余扇,保存完好。古建筑群保存了吴地苏邦特色,榫卯砖木结构。建筑整体地势衔接错落有致,成步步高走势。铺地之方砖历经数百年,白墙偶有斑驳处青砖明晰可辨,寿字纹瓦楞滴水依旧。屋内匡纳门窗户闼,栏围挂落,房房相关,厅堂相连,整体起势线条简洁明快,形态敦厚,古意盎然。

藏馆为了保证“舱藏内有馆,馆内有藏”的传统家居风貌,展出陈设均以明代或明式的氛围陈列,厅堂陈设保持明代民居起居风格。

馆藏文物共计20余万件,均收藏流散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民间的生活生产用品及部分官宦用品。藏品大类:木器、陶器、瓷器、玉器、石器、青铜锡器、钱币、紫砂、丝绸、绣晶、古籍字画、象牙、骨角类杂件等,年代跨度由新石器时代至民国。

 

该馆布局在以厅堂、偏房为主建筑的基础上,合理穿插了抄手廊、壁廊等,以天井为过渡,形成明暗转折,错落有致,线条明快之风格。其中拾宝堂与六一堂的双堂弄为江南水乡及吴地明代民居中的罕见之例,它赋予民居独特的构造意义,也使明代以自然地形营造适宜居住与观赏空间的建筑传统得到印证,另回环小院式结构更是房屋中之亮点,以东西厢房、南北两厅的建筑呼应构成环绕走势,横向与纵深相得益彰,似有“豁然开郎、柳暗花明’之境界,在众多古民居中独放异彩。

 天孝德民间收藏馆自然地传承了明代所赋予的传统及文化气息,它以恢复民居风格为前提,合理布局体现传统生活方式的藏品,使内外统一。厅堂中的陈设均保持了明古居的厅堂十件,在再现传统生活场景的同时展示了相关藏品。其中家具用料名目繁多,有:紫檀、黄花梨、鸡翅木、金丝南木、红木、黄杨、铁力木、榉木、年节柏、楝树、榆木、杉木等。房屋中门窗户多达四百五十余扇、门槛七十余道,所用为杉木、楠木、银杏、香樟、红木、槐木、柞木、铁糙等古旧材质,体现了建筑用料的多层次、业余细化、实用化、装饰强等特点,由此引申出纹饰的多样化:响尾厅有保存完好的明雕落地长窗、雕花掮梁,走廊花雕刻有蟠螭、八仙、三阳开泰、和合二仙等吉祥之物,另有门窗饰盘龙纹、寿字八仙纹、天圆地方满天星纹,一路莲生(连生)纹等。

藏馆创办者王龙观,周庄人,历40多年悉心积聚,于1992年秋创办民间收藏馆,取名天孝德。又于2005年春创办天富博物馆(周庄富贵园内)。为让天下百姓饱饱眼福,让我们这一代甚至下下一代的人们实实在在地认识了解我们祖先创造下来的业绩,他秉承:用旧修旧,修旧如旧,注重细节处理的修复、复原宗旨,达到原式原样原意原味的终极效果,形成了独特的收藏特点,藏内有馆,馆内有藏,呈现出“杂而不拖沓,丰而不厌多”的馆藏风格。

 多年来,馆主人以他执着的钻研精神和独特的鉴赏能力继续藏馆的日益发展,其“藏内有馆、馆内有藏”布置手法使古民居与藏品融为一体;“杂而不拖沓、丰而不厌多”的馆藏风格在江南古镇私人藏馆中更是独树一帜。国家文物局罗哲文于1997年来馆参观后写下:“民间收藏、十分重要、保存文物、稀世之宝、继续努力、步步登高”二十四字,对他的肯定与勉励溢于言表。冯英子、蒋孝义、黄孟复等中国当代文人名士参观后慨叹主人与藏馆的来之不易和内藏的精神博大,先后签名留念;故宫博物院的杨新馆长的挥毫之间掀开南北文化交流的帷幕,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刘松林书写的“中华瑰宝”“水乡收藏之家’对天孝德给予了极高评价。


上一节: 南湖秋月园 :张季鹰的莼鲈之思

下一节: 蚬江渔唱馆:古朴的渔家生活

返回上一级>>>周庄水上之旅

返回首页>>>周庄:中国第一水乡古镇